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辩题一:古诗教什么?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我们根据课后学生学习收获,反观课堂,由此产生一个根本问题,古诗教学最应该教的是什么?王小荣(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今天我教的是苏教版第十册《古诗两首》。我以课为例,谈古诗教学的价值所在。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但囿于只有一节  相似文献   

2.
警策≠诗眼     
人教社全日制普高《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收有杜诗名篇《兵车行》,在练习中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2.前人说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七课《诗三首》,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从情感的角度看,三首诗都写了忧。但是,忧的原因却很不相同。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总结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除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压迫之外,三首诗歌忧的原因分别为:《涉江采芙蓉》是爱别离,即"同心而离居。"《短歌行》是求不得,即"明明如  相似文献   

4.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十课选了八首诗.这些诗就作者说,有民歌手,有唐代、宋代著名诗人,就体裁说,有乐府民歌,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作讲读课的,有作阅读课的。怎样教这八首诗呢?下面谈谈我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正[板块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7.
<正>课外阅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需围绕课外阅读,立足课程意义进行课型设计。语文课外阅读课堂应基于怎样的目标进行课堂设计?课堂实施流程如何确定?课外阅读的成效如何评价?课程建设上,我们可以推出属于课外阅读的成熟课型吗?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课可以教出怎样的风景?一、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考量及内容的确定课外阅读教什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的目标是什么?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毛泽东的“赠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列主义者的转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事:刚刚从少年时代跨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时,曾经改写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送给父亲。这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文章发表以后,有些报刊公开或内部刊用这首诗,标题《赠父诗》,署名毛泽东,几乎把诗变成是毛泽东写的;有些读者来信询问日本西乡隆盛是什么人?原诗是怎样写的?毛泽东当时是在什么书刊上读到此诗?或者提出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1.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一诗是唐代崔颢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唐人"七律之首"。原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一般被看作是登高思乡之作(参见人教实验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8页)。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15.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四九回。诗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鲜见。问题是,香菱的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做得好,可究竟第三首诗好在哪里,其余两首诗有何不足,涉及诗歌欣赏的层面。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香菱的性格特点,其难点却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香菱的三首诗,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性情。  相似文献   

16.
一、音乐导入,感知相同(一)师:(上课伊始,播放古琴曲《送别》)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离别、伤感、依依惜别……)是呀,世间最珍贵的是朋友间的友情,最难舍的是"别情"。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所以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情境,一同见证一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二)播放伴奏曲《送别》,请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同时纠正读音。(三)师:(出示两首诗)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读后交流。预设一:诗题的形式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0课《外国诗两首》收录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各具特色,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导学案的制订应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下面笔者以《古诗词三首》一课为例,谈谈怎样灵活使用导学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这节课的主题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要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诗词中的意境、思想和情怀。《独坐敬亭山》原导学的主要流程如下:1.流利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2.交流: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演习"任务群,群诗阅读之风悄然兴起,笔者聆听了一堂青年教师群诗阅读教学公开展示课,深有感触,略作探讨。一、教学准备环节1.课时安排:一节课。2.学习内容:学生对六首诗词进行初次阅读,并根据初步理解填写学习表格、完成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1)阅读苏轼诗词《江城子》《送春》《定风波》,完成下列任务:①用红笔标出三首诗词中描写酒的诗句。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在学校举办的公开教学与研讨中,执教《九寨沟》的教师认为这一课中第3自然段字字珠玑,教学时应该着重处理,取舍是必需的。执教《黄鹤楼送别》的教师认为教"文包诗"有"文"有"诗",两者关系密切,应该"诗""文"对照着教。这两位教师的看法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从上述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