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 ,赤峰市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 3 946 .6 km2。 2 0个乡 (镇 ) ,1 45个行政村 ,2个国有农牧场 ,3个国有林场和 2个国有苗圃。总人口 2 3 6 3 77人。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冬夏温差较大 ,春季风沙多干旱 ,夏季短促而集中 ,秋季冷凉而早霜冻 ,冬季漫长寒冷而干旱少雪 ,具有多季风的特点。由于地形复杂和东北 ,西南隆起抬高这一特殊情况 ,使气候、植被、土壤等诸多因素产生了南北的明显差异 ,气候东南高、西北低 ,而降雨量西北多 ,东南少 ,年平均气温在 4.3℃ ,年均降水量3 4 0 mm,无霜期 90~…  相似文献   

2.
伊金霍洛旗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位于鄂尔多斯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 1 89°48 ~ 1 1 0°2 ,北纬 3 9°1 6 ~ 3 9°3 0 ,行政区划分别属于霍洛苏木、布尔台格乡、布连乡、乌兰木伦镇四个苏木、乡、镇 ,涉及 1 1个行政村 ,1 3 0 3户 ,483 3口人 ,项目区总面积 2 5 2 km2。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风大沙多 ,十年九旱 ,多年平均降雨量是 3 5 8.2 mm,年均气温6 .3℃ ,是伊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些工区砒砂岩裸露 ,植被稀少 ,沟壑纵横 ,年均侵蚀模数在此 76 0 0~ 1 3 80 0 T/km2·年。1 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自 1 999年实…  相似文献   

3.
选取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1964—2004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建立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降水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是温度的变化,近40年来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达到0.3℃/10a;春、夏季的升温率最小,为0.2℃/10a;年平均升温率为0.3/10a。近40年中青藏铁路沿线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67.5—462.0mm之间。沿线平均降水量为367.9mm。降水量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90年代末进入一个明显的增多阶段。  相似文献   

4.
刘晓鹰 《资源科学》1989,11(3):29-35
川中盆地丘陵区,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6%,是四川省粮、棉、油、生猪等的主产区,乐至县位于川中盆地丘陵区的腹心地带,在川中农区很有代表性。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至北向南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乐至县属浅丘地貌,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993.7mm。全年降水量的58.1%集中在7-9月。土壤主要为紫色土,由碳酸盐紫色页岩、砂岩、棕紫色泥岩互层风化而成。砂、页岩岩性松软,发育而成的土壤结构松散,易剥蚀。由于频繁的人为破坏,森林植被仅剩下呈片状或零星分布的人工幼龄林和次生林,优势树种为柏  相似文献   

5.
渭北高原植被保土保肥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被保土、保肥、保水功能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服务 ,对于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该文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ULSE)及植被指数 (C)为依据 ,按裸地侵蚀模数减植被覆盖侵蚀模数 ,测算了渭北高原植被保土、保肥的物质量 ,以保土、保肥物质量为基础 ,按等效应原则测算了植被保土、保肥的价值量。结果显示 ,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每年保持表土 3 6 45× 1 0 8t,按等效应人工保土措施计算 ,植被保土价值量合 2 5 5× 1 0 8元 ;植被在保持表土的同时也保持了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土壤养分 ,按各类土壤养分含量及面积加权计算 ,每年可保持 45 7 2× 1 0 4 t有机质 ,植被保持有机质量相当于 1 3 0 6 2 9m3薪材、合 6 5 3× 1 0 8元 ;每年可保持全氮 3 5 45× 1 0 4 t、全磷 5 4 49× 1 0 4 t、全钾73 6 62× 1 0 4 t,植被保持的N、P、K按化肥市场价格计算 ,分别合 3 42× 1 0 8元、3 0 3× 1 0 8元、43 79× 1 0 8元。将该区植被保土、保持有机质、保持氮磷钾三者加起来 ,该区 4 2 6× 1 0 8km2 的植被整个保土保肥效益约5 9 3 2× 1 0 8元 ,这是植被为本区提供天然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本。  相似文献   

6.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区及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年平均NPP最小。对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分析,针阔叶混交林年均NPP最大,草地年均NPP最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地区2000年~2006年年均NPP变化特征以基本不变的趋势为主,年均NPP增加的面积略高于减少的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0.51%,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7.43%。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清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56mm,全年降雨量都集中在七、八月份,并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作者结合历次特大暴雨情况分析洪水成因,探讨了防灾减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1 流域概况东山小流域位于锡林浩特市郊约 3 km,流域总面积为 40 km2 ,其中 :林地 3 0 0 hm2 ,人口密度为 8.6人 /km2 。该流域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 ,流域大体呈东西走向 ,最大长度 8.4km,最大宽度 6 .3 km,地形由山、坡、沟三个地貌单元组成。有大小沟壑 1 5条 ,沟壑面积 4.76公顷 ,总长度 2 0 .3 km,平均沟壑密度达1 .5 6 km/km2 ,沟岸继续扩张剧烈发展的侵蚀沟有 4条。多年来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 ,使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到治理前为止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 3 5 km2 ,占流域面积的87.5 % ,年平均侵蚀模数 5 …  相似文献   

9.
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250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分别获取6、7、8月NDVI值,然后对6、7、8月NDVI值采用均值法获得年平均NDVI值,利用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用退化率做出植被覆盖的变化,再结合DEM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植被覆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趋势整体为西北低东南高,且多以高覆盖、中高覆盖和极高覆盖为主的植被覆盖面积近20年均有所增加,但是植被覆盖占比较少的中高覆盖、极高覆盖面积基本上成减少的趋势。所以,2000~2020年植被覆盖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在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祁连县和门源县,植被退化明显。海拔3870m时植被覆盖最高,3870m以上植被覆盖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少,小于3870m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技术和地面植被监测对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生长状态进行天地一体化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8月、2017年8月锡林郭勒盟的NDVI与植被覆盖度直接均表现显著地正相关关系,NDVI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说明该区域的植被越茂盛;较2016年8月的相比,2017年8月的NDVI草地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5.54%,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部和北部;植被盖度减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4.46%,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南部。  相似文献   

11.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1,33(7):1292-1297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海拔地区0~10cm土壤层的NO-3-N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10~30cm与低海拔地区相近,而30~50cm则小于低海拔地区;⑥位于陡坡的0~30cm土壤层NO-3-N含量均高于缓坡,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竹林不同深度土壤NO-3-N的含量与植被状况、地形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枯落物以及地形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土壤水分获取及水分再分配进程,进而影响了土壤中NO-3-N的迁移和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上升;21世纪1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慢;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降水量线性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上升54 mm, 2012年开始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1世纪10年代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固原市NDVI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固原市植被生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植被保持土壤效应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志远  刘焱序 《资源科学》2013,35(3):610-617
植被的土壤保持功能评估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研究中缺乏较大尺度、较高精度的土壤保持估算.基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与年尺度风蚀预报方程,估算西北地区土壤现实侵蚀量与潜在侵蚀量,得出植被土壤保持物质量与价值量,并进行土壤保持效益分区.结果表明: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高值集中在秦巴山区一带,其值超过5000t/(hm2·a);青海东南部三江源地区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在(500~2000)t/(hm2·a);而1万t/(hm2.a)以上的植被土壤风蚀保持量样本很少,集中在天山、西祁连山、三江源三大区域;沙漠内部几乎不发生植被土壤保持作用.单位面积价值量大于2亿元/km2的像元几乎全部位于陕南和陇东南的秦巴山区中.黄土高原土壤保持价值量也多在1000万元/kim2以上.最后统计土壤保持价值总量,进行县域单元的土壤保持生态效益分级,并阐述了4种县域生态建设定位.  相似文献   

15.
选取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应用GIS与RS技术,基于LANDSAT8 OLI数据和DEM数据,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汶川县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结合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向、坡度地形因子,分析汶川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汶川县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取数据依据。结果:(1)汶川县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3.1726%,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较好。(2)平均植被覆盖随高程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1800m~2400m高程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88.3162%。(3)平均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25°~35°坡度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3274%。(4)平均植被覆盖和坡向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东南面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1506%。  相似文献   

16.
清水河县青豆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基本情况青豆沟小流域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南部 ,属浑河流域 ,为黄河三级支流 ,地理坐标为东经1 1 0°49 2 5 "~ 1 1 0°5 4 5 0 " ,北纬 40°0 2′3 5 "~ 40°0 6′2 6"之间 ,总面积 2 6km2 ,水土流失面积 2 4.7km2 ,海拔高程 1 1 43~ 1 3 46m,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整个流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平均沟壑密度 3 .5 1 km/ km2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 871 1 t/ km2·a,多年平均降雨量 3 91 mm,汛期 (6~ 9月 )降雨占全年降雨的 70 %以上 ,多年平均蒸发量 2 5 0 0 mm。干旱少雨、生态恶化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7.
P-M模型是基于Penman-Monteith方程发展起来,用于计算有植被覆盖的陆面蒸散量的模型。P-M模型理论基础扎实、模拟精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森林或草原植被的蒸散量计算。目前利用P-M模型开展植被蒸散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农田等均一下垫面,而对于森林植被等复杂下垫面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其特点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表明,运用P-M模型估算植被潜在腾发量与实测值接近,结果比其它估算模型准确度高,可以推广应用。同时,修正模型的模拟精度主要取决于计算净辐射、空气动力学阻力和冠层阻力的准确性,因此有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选取贡嘎气象站1981-2010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序列,分析表明:贡嘎县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最高气温16.4℃,年平均最低气温2.0℃,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23.8℃,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8.7℃,贡嘎站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以0.32℃/10a的速率上升。贡嘎县年降水量392.1mm,其中8月最多,为120.6mm,1月最少,为0.3 mm,夏季降水量292.6mm,月站年降水量的74.6%,冬季降水量仅1.5mm,约占年降水量的0.4%,近30年的年降水量成增加趋势,但增幅仅为3.93mm/10a。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坡地持续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 540.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 215.68t/(hm2·年)~7 335.56t/(hm2·年),年侵蚀深度5.4mm~5.6mm.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坡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层变薄、土壤贫瘠化、沙质化、干旱和植被退化等,其结果严重制约了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坡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厚层风化壳、坡度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对坡地侵蚀的防治,应从植被恢复、植被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并与脱贫治富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邱海军  曹明明 《资源科学》2011,33(2):335-340
本文基于1998年-2007年中国地区长时间序列SPOT_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集,应用RS与GIS技术,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线性回归变化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中国各大自然区划(3个大类、7个中类)的植被覆盖状况做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POT_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可以很好的在宏观上监测中国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1998年-2007年,中国整体上植被活动在增强,并向好的方向改善,特别是东部季风区域中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和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植被覆盖显著上升。但局部在却在恶化,西北干旱区域特别是内蒙古中西地区产生严重的恶化。近1/3国土面积植被覆盖基本不变。且斜率变化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可以相互印证,对中国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有着基本一致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