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博物馆》2009,(3):51-51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自2003年1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了284件(组)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它引领观众穿越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2.
8月11日多家媒体上有一条重磅新闻:马王堆三号墓主可能是“第三者”。马王堆共发掘出了3个汉墓,一号墓主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二号墓主利苍;三号墓主身份不明。在马王堆汉墓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有专家分析说,汉初人们对男女关系的看法远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封建  相似文献   

3.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4.
2012至2013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在仪征联营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M11至M13),其中两座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部分随葬器物不存。三座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依次为一椁一棺一厢、一椁一棺三厢及一椁一棺四厢,随葬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遗物共计118件(组),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随葬品中,成套的鼎、盒、壶、瓿组合釉陶器和木俑与1990年发掘的团山西汉早期墓风格相近,精美的彩绘漆笭床则是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沿袭。M13一棺四厢的形制与较少随葬器物的共存不符合一般规律,或与墓主人生前身后变故有关。此次三座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扬州地区漆木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仪征庙山汉墓及其陪葬墓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卷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人体保健运动的彩色帛画《导引图》.该帛画从上到下按照四层分别排列,每层描绘有11幅小图,整卷画作共由44幅小型导引图组成,其中绘有人物的部分宽与高分别为100厘米和50厘米,图前书写有《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6.
1976年5月,在古城临沂,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金雀山九号汉墓时,意外地出土了一幅长约200厘米、宽约42厘米,覆盖在棺盖上的彩绘帛画,这就是在长江以北地区所发现的唯一一幅西汉帛画--<金雀山汉墓帛画>.  相似文献   

7.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隅的大葆台西汉木椁墓于1974年6月初在基建施工中被发现,同年8月由大葆台西汉墓发掘组对墓葬进行发掘整理。鉴于一号墓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墓葬形制及结构,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地修建大葆台汉墓博物馆,以保存并向后人展示这座古墓葬的原貌。  相似文献   

8.
2000年夏天至今,就在国人对北京老山汉墓的热情因该墓内部空空如也而骤然降温之际,位于济南的另一座同一级别、同一朝代的汉基却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而后来居上,,一步步引起了全国轰动。特别是2001年2月7日到9日,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的鉴定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联合进行了为期3天的现场直播,千年王陵,一朝惊世。然而洛庄汉墓受到全国媒体聚焦和世人强烈关注,最初却是从《济南时报》的独家追踪报道引发起来的。从洛庄汉墓最初的发现到现在,《济南时报》已刊发独家追踪报道33期,稿件56篇,图片100余幅:作为惟一一个全程跟踪报道该墓发掘的媒体记者,笔者也是这座大型汉代王陵发掘工作最早、最全面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9.
姜雪婷 《兰台世界》2016,(2):126-127
通过对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以及张家山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汉简《引书》等文物进行认真的梳理,找到西汉刘安创编的"六禽戏"的源起,以及"六禽戏"创编的导引文化机理和中医文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下旬 ,国内许多媒体相继报道了有关专家借助“警星CCK -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技术 ,复原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生前容颜。马王堆女尸在地下已沉睡2100多年 ,而其出土也已整整30年。当年报道“马王堆”汉墓发掘与墓中女尸出土的重大考古新闻的新华社记者周长年先生 ,为此特为本刊撰文 ,回顾了30年前采访这条新闻的经过。  相似文献   

11.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图档案是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中出土的7幅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时的木版地图。2.世界上最早的帛书彩色地图档案是1973年我国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它们分别为地形图、驻军图(用红、黑、湖蓝三色彩绘而成)和城邑图。3.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地图档案是裴秀(223~271年)绘制的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4.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上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 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社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为“前所未见”四字。周总理日理万机,但对工作一丝不苟,新华社报送给他的新闻稿,他每篇都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一一重新标过。当时,我只为周总理亲自修改我的稿子并同意播发而高兴,没有仔细去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改。…  相似文献   

16.
正本报讯(记者章红雨)11月8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由中华书局在上海首发。至此,历经40年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的马王堆所有简帛图版终于完整示人。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3座西汉墓葬,是西汉初期第一任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庭墓地。在众多珍贵的出土文物中,成批的帛书、帛画、简牍震动世界,引起学界普遍关注。这些简帛共计10万余字,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从战国、西汉、北宋到明清出土的纺织品,是我国光辉灿烂文化宝库的一部分.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量多品繁、式样新奇、色彩夺目、反映了西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批纺织品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汉代的服饰制度、织造技术、刺绣工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极为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库伦辽墓位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奈林稿公社前勿力布格大队。在1972年和1974年,吉林省博物馆对这里发现的四座大型辽墓进行考古发掘。当时除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及人骨外,最为精彩的应属发现的壁  相似文献   

20.
导引俑是汉代导引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曾发现于重庆巫山麦沱四十号墓和山东阳谷吴楼一号墓中。本文联系张家山汉简《引书》和马王堆帛画《导引图》,重点论述麦沱导引俑和吴楼导引俑的重要性以及导引术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