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了陶潜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这四句诗有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人却已唱起歌来了。死去的人还有  相似文献   

2.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4.
1987年10月版和1990年10版(现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都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作了注解。前者云:“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又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了几旬:“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显然意在弥补前者未掘挖深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教师教学用书》所引的1996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许振兴君《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一文中,对鲁迅引用的陶渊明《拟挽歌辞》(之三)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辞》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学语文教材对这四句诗——做了注释,但我们发现其释文有的地方未必正确,将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这首诗的原意是什么,鲁迅赋予它的新意又是什么呢?本文拟就此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中的部分注解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渊明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  相似文献   

8.
不知道是自己对“祝福”有关知识的无知,还是鲁迅先生的疏忽,我对《祝福》结尾关于“祝福”的描写,在日期上一直存在疑问。祭送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辞海》“送灶”条注:“旧时迷信以阴历二十三或二十四为灶神升天的日子,于此日祭送灶神,叫‘送灶’。”祭迎灶神在正月初一,《汉语大辞典》(第10卷 P715)“迎灶”条注:  相似文献   

9.
(一) 说起“世情”就无法回避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论述:“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泰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亦谓之‘世情书’也。”何谓“世情”,鲁迅先生并未展开论述。但是,研究者治小说史时多承袭了鲁迅先生的说法,将《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为代表的若干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1.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又说明作家自身思想艺术修养之  相似文献   

12.
唐王游冥府的故事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太宗之梦,唐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鲁迅全集》第九卷,157页)所谓残卷,即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亦出自唐人手。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教学中,时常出现关于作者对人生态度积极或消极的争论。陶渊明参透生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陈子昂感伤不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怅惘追思,"阁中帝子今何在?  相似文献   

14.
《出师表》中“深入不毛”之“不毛”,课本注为“不生草木的地方”,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一带并非沙漠之地,且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这无疑是正确的。然他们在提出异议的同时,又都将“毛”说成是“苗”的通借,认为“不毛”即“不苗”(参见贵刊82年12期《出师表》补注》二)。愚以为此说亦不妥,它不符合通借的常规。洪诚先生在《训诂学讲义》中说:“就通借的可能性讲,凡是同  相似文献   

15.
胡士莹先生在其《话本小说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中说:“小说话本自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体制、格式。它的基本体裁可分为六个部分: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并解释“头回”为“冒头的一回”,“因其自身就成为一回书,可以单独存在,位置又在正话前面,所以叫回头。”这种看法当源于鲁迅先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话本》:“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辟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说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日得胜。”然则鲁迅所言“头回”,实即小说话本之引首部分。并未将其与“篇首”、“入话”区别开来。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旁证》本是为鲁迅原书作注的,但在“头回”问题上却完全采用了胡士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之后便说了上面题目的那句话。之前曾写道:小说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闻亦仍宋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即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鲁迅先生在这里似乎在铺陈前人之言论,实则包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他后面的结论即可看出,章学诚  相似文献   

17.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路言志”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段话中的“共”注为“动词。共同享用”,把“敝之而无憾”解作“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释“衣轻裘”为“穿轻暖的皮衣”,释“敝之而无憾”为“用破了也不悔恨”。在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论语>白话解说》中,山东厉城童子江希张把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