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族民歌体裁丰富,民歌中的衬词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它与民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令人称绝。文章介绍了汉族民歌衬词的分类及其在民歌中的不同作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汉族民歌中衬词的状态以及对其性质的分析。而对民歌中衬词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湘婷 《生活教育》2014,(10):80-81
怎样上好汉族民歌鉴赏课,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并在音乐鉴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要通过欣赏汉族民歌,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分析了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汉族民歌的种类特征,以点到面地概括了这三种体裁的民歌,从而分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腾冲北部汉族民歌是我国汉族民歌的组成部分,自从中原流传到腾北边地以来,逐渐在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和边疆众多少数民族艺术融合,形成特有的滇西边疆汉族民歌艺术特色,它曾和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腾北汉族民歌同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一样,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断流失,许多歌曲如何对其传承保护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汉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族民歌的风格色彩差异进行分析、总结,揭示地方性色彩对汉族民歌的种类、形成特点和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背景2015年10月我参加了市优质课在本区的选拔,当时没有规定哪一年级,哪一课,发挥的空间很大,我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泥土的歌》(一)进行设计。本课是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先从我国汉族民歌入手,了解汉族民歌中的三大主要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这三类体裁对于我们生活在城镇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中国汉族民歌,怎样让他们喜欢这些民歌,以及怎样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清晰分辨汉族民歌的  相似文献   

7.
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歌的文化继承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所蕴涵汉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是汉族音乐文化地域性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民歌地域性色彩差异探析出发,对其形态特点和文化品格的演唱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族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历代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大量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和类型区划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将对学界出现的民歌色彩区之观点进行浅析,并尝试解读汉族民歌色彩区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畲族民歌对汉族《史记》《诗经》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赋、比、兴基本手法与重叠的表现形式作了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汉族文学作品的同时,畲族歌手注重依据山区生活环境,让畲族民歌突出本民族生活地区的新亮点。畲族民歌对汉族文学作品的借鉴,使畲族民歌更加富有文学、民族、政治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历史形成、音乐形态、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内蒙古汉族民歌可分为西部黄土文化民歌色彩区与东部黑土文化民歌色彩区,这两个民歌色彩区各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各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相互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借鉴、交汇融合。  相似文献   

11.
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伊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民歌是非物质遗产中最重要部分,作为汉族民间音乐中的安徽当涂民歌以其历史悠久、体裁多样、地方特色鲜明,蕴涵着丰富的音乐和文化思想资源,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根据当下当涂民歌存在特点,将其划分为活态民歌、文本民歌、数字民歌三种存在方式,并论述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吕家河民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汉族民歌中弥足珍贵的半坡遗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吕家河民歌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民间文化瑰宝有走向人亡艺绝可能,如何处理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自然资源丰富,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以及鄂伦春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无论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还是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音乐与该音乐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民歌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浓郁而显著的地方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笔者就汉族民歌在内蒙古的地方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以期这一结论可以为热衷于内蒙古汉族民歌研究的同仁,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歌是人民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为抒发自己感情,经过口头创造并传唱的一种形式,民歌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嗓音清脆响亮为主要特征,并且行腔中讲究声、字、气、情以及味为一体,更加重视语言的民族特色.并且不同的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和用气技巧,下面主要对汉族民歌的演唱的润腔和用声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衬词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衬词的加入使民歌的地域性特点更加浓郁,歌曲的感染力更强劲。文章从云南腾冲北部汉族民歌的地方性、民间性着手,介绍了腾北汉族民歌衬词、衬腔的特点,对我们学习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探寻边地民族文化融合、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歌与我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许多的实际功能。本文根据民歌的自身特点,以及自己对汉族民歌之社会功能的体会和理解,总结出其在该族群中主要具有协调劳动、民俗、传递文化知识、交际、审美娱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广大中小学音乐课堂,让校园的学子感受到了一股淳朴的乡野之风,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也给民歌的发展带来契机。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富有特殊乡土特色的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关于嘉善田歌田歌是一种插秧、拔秧、除草、车水、翻地时传唱的一种即兴编唱的民歌体裁。流传于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耕地区,是汉族民歌的一个特殊种类。何谓特殊呢?汉族民歌的体裁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劳动号子即"伴随劳动  相似文献   

18.
吕家河民歌村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是汉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2008年6月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而吕家河民歌也有具独特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北朝民歌创作者主体是鲜卑族和鲜卑化了的游牧民族以及汉族和汉化了的农耕民族 ,各自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游牧民族处于强势地位 ,民歌风格粗犷豪放 ,激昂向上 ,热烈奔放 ,气势狂劲。农耕民族处于弱势地位 ,民歌风格悲慨苍凉 ,沉郁哀怨 ,委曲婉转 ,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20.
<正>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是人类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途径之一。音乐自身的声学特点、感情表达方式与地理环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域在音乐种类、风格、体裁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由黄虎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晋陕蒙汉族民歌音乐地理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晋陕蒙地区汉族民歌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专著。该书以民歌数量、体裁、调式、音阶、曲体结构五种要素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