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2.
“难道”句式各种辞书均解作反诘。《新华词典》:副词,用在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现代汉语词典》: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句末可以用“不成”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除反诘,还能表其他揣测语气吗? 原高中语文第一册选有毛泽东《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文章谈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方向,用了一个设问,以引起重视:“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接下又追问一句:  相似文献   

3.
"独"在春秋末期就已经由动词语法化为反诘语气副词,这为"独不+VP+乎/邪/与"构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格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独不+VP+乎/邪/与"是由反诘语气副词"独"+否定副词"不"构成的、以听话人为话题焦点的反诘构式,符合人际修辞的礼貌原则。它不仅能够维护语言交际双方的面子,也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诘责、鞭策或劝告。由于语言发展遵循简约原则,加之由专职反诘副词构成的"岂不+VP+乎"成为主要反诘构式,"独不+VP+乎/邪/与"构式便逐渐退出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难不成”的词汇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不成"作为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现代汉语中的"难不成"是一个反诘副词,跟许多副词一样,也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的。从词义、语用两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难不成"一词的成词过程和词汇化动因。反诘语气的使用、加强和语用方面的经济性原则应是促使"难道"和"不成"成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重要典籍《战国纵横家书》中"其"字的穷尽式量化性分析,认为"其"作为代词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人称代词占绝大多数,主要做定语,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甚至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标志;作为副词使用频率不高,可表推度、反诘、时间等语气。"其"还以语气助词和无意义形式出现。"其"字的连词用法仅是萌芽。  相似文献   

7.
韩慧鸽 《现代语文》2010,(5):147-150
本文在对《颜氏家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将其与先秦时期《孟子》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总结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进而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揭示了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是目前收词最多、水平最高、最权威、最实用的一部虚词词典。文章立足于东汉语气副词研究,以表示肯定强调的个别副词以及表示疑问反诘的一类副词为例,举例分析了《词典》在建立义项上的疏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中古汉语典型语料《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将复音节语气副词按照来源和构成方式分作固定词组凝结、同义连用及附加式三类,总结出其特点和发展,管窥复音节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说“难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道”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语气副词,它有两种用途,一是用在反诘句中,一是用在测度句中。吕叔湘先生早在四十年代著作的《文言虚字》中解释“岂”字时就已认定了“难道”的两种用法。这段文字不长,照抄于下:  相似文献   

11.
论《金瓶梅词话》的疑问句及疑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的疑问句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诘问。其表达语气有三种手段——语义关系、疑问词和固定句式。《词话》的疑问词分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和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12.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主要用语调或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语气;汉语也用语调表示语气,但更重要的是用语气助词表示语气。汉语语气副词具有表述性、评价性、强调性三个方面的语用功能,不同的汉语语气副词在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古汉语VP-neg式疑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P-neg是中古汉语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对句末否定词Neg的虚化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文章系统考察中古时期这一语法现象,结论是:1否定式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2带反诘语气副词的反诘问句末尾的否定词一般已经虚化;3选择问句里选择项末的否定词已经虚化;4带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5带疑问语气副词“宁”的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没有虚化;6除前四种情况,反复问句“VP不”中的“不”没有虚化。  相似文献   

15.
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词汇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语气副词的性质和功能、语气副词的分类和范围、语气副词句法组合、语气副词语义分析、语气副词的篇章语用功能、语气副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和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语气副词研究等七个方面评述了近三十多年来语气副词研究情况,并指出今后在语气副词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为依据,筛选出40个汉语常用语气副词,采用横向规模研究方法,结合自然语料,并且通过语法测试对62名越南学生40个汉语常用语气副词习得情况进行定量的考察,得出越南学生40个语气副词的习得顺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研究语气助词"啊"的情态语义及其句法分布,比较了日语和英语中语气助词的使用情况。通过汉英日互译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汉语主要用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等词汇手段来表达语气,以语调、语序、句式作为补充;日语主要用终助词、助动词等语法手段来表达语气,以语气副词等词汇手段为补充;英语中主要使用情态动词、副词等手段表达语气,以语调、语序、句式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以毛传和郑笺为主要依据分析《诗经》的副词系统,发现《诗经》中的百余个副词已涵盖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禁、连接等语义范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副词体系。研究表明,《诗经》时代汉语的虚词已经非常发达。  相似文献   

19.
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情态副词的功能地位相当于汉语的语气副词。文章通过对英汉情态(语气)副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类别上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分布上都具有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等特点;功能上都具有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相异之处主要在于:英语情态副词的意义主要还是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方面,而汉语的语气副词则意义多样而广泛;在与句中其他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在表达功能上,汉语语气副词的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佛教典籍在汉语史及古代汉语研究中具有相当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梁代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例的中土佛教文献,大致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风格,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在语法、语用功能上与其他类型副词有很大不同。主要从语法功能、结构形式以及语用功能的角度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分类研究,发现《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十分丰富,除了继承上古已有的语气副词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双音节语气副词与副词词缀,整体上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渐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