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实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相似文献   

2.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  相似文献   

3.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即“读思结合”,是指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是说:只是读书,而不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就不会有真正收益;只是自己一个人空想,而不踏实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读”和“思”两者之间的关系:“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思”有利于自己智力的发展,但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读”与“思”一般说来还是有先后顺序的:“读”在前面,“思”紧…  相似文献   

4.
读书之道,贵在深思。读书不思考却成为大学者的,中外皆无。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就非常重视深思的作用。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二者分割的严重危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7.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探究式教学的由来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好学”就是指学生自主求知,不要等着让老师给你传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里的“学”实际就是接受学习(读书或听讲),“思”即自主思索,实际就是探究学习。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都是在强调不能盲目接受,要善于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论话》、《中庸》、《孟子》看,孔子已经将“思”看成人反思自我的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子、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思”论,又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反思方法,孟子则将“思”提高成为现实的人反思自我,发现人性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法,使孔孟人学的反思方法走向定型.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相似文献   

10.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11.
勤学与多思     
思,是学习知识的钻头,思考越深,收获越大,恰如打井一样,打得越深,水就越多。凡善学者,都很重视思。古人常说“俯而读,仰而思。”读了书,就抬头把书中的道理思索一番。荀子读书是“诵数之贯之,思索之加通之。”朱熹则认为读书要“熟读而精思。”孔子说得更明确:“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在读完一本好书时,能反复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体会出艺人的匠心,知道美的所在。我们要想使书成为我们的奴隶,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主人,那就要在学习的旗帜上写上“思”字。我们还要记住,勤奋是知识的  相似文献   

12.
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入手,参照历代学者对此的解释,详述孔子“学思结合”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启示,为“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作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在思维方法上有许多可供语文教学借鉴的地方。本文初步探讨孔子的一些教学思维及其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一、学与思结合孔子没有孤立地谈思考,而是将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知识的获得,要求学生“博学于文”(《雍也》),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他把多闻、多见、多问作为博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认识到学习不能仅限于闻见,而必须在闻见的基础加以思之功,把闻见中所得来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切问而近思。”(《子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  相似文献   

14.
王国兴 《教学随笔》2009,(11):43-44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1,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造作和模仿,  相似文献   

15.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出发,根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仍然有其可资借鉴之处。第一,关于学思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叙了一则“孔子学弹琴”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在学习弹琴过程中,能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融会贯通”。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子学习弹琴。一首乐曲,孔子练了十天,还不打算学新的。师襄子说:“你可以再学一首乐曲了”。孔子说:“我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技巧。”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再学一首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说:“你  相似文献   

18.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