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2.
《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3.
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人物形象今天看来仍觉有味。通过对陈奂生及宋老大、闺土、阿Q等形象的对比,得出精神和思想的贫因是更为可怕的事情的结论。要使富起来的陈奂生们解脱精神和思想的贫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七篇小说,是以同一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命运组成的。它们在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上,通过对陈奂生的性格与心灵的刻画,记录下了我国新农村社会前进的脚步和农民灵魂的演进。高晓声的小说是在"替农民说话",是在"艺术地探求农民的命运,是  相似文献   

5.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6.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7.
陈奂生和阿Q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农民典型,二者又表现不同.陈奂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乡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不同,物质生活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丝毫掩饰不住中国农民质朴,憨实的本质.然冥冥中,总有份默契.陈奂生的自骄,阿Q的自负;陈奂生的“看得穿”,阿Q的“善忘却”.短暂的精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2004年版)第四册第一单元选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这是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这篇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处在新溜交替的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我很欣赏中的心理描写,但是在讲课中,我对中“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一句中的“冠冕堂皇”一词产生了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初,“投煞青鱼”陈奂生大闹当代文坛,一时间,“陈奂生热”风靡城乡,家喻户晓。好事者也莫不揣之度之,以为既有“上城”必有“出洋”,好戏自然在后头。谁知,八二年后,陈奂生掉头回家“包产”,再不显山现水。然而陈奂生作为艺术形象,早已活在读者心中。他的故事远不只这些。何况八十年代的社会波诡云谲,这“投煞青鱼”怎安生得了!果然,时隔八年,种田大户陈奂生竟漂洋过海,应邀访美,重登“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10.
李家树 《学语文》2003,(5):14-14
一般认为 :愉快、稳定、平衡的心理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然而我认为 ,最佳的心态良机应该是学生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关材料的刺激 ,而引起某种需要、动机、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时 ,他的学习积极性最强 ,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极易诱发“井喷” ,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化。下面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谈谈我的体会。《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是作家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晓声通过自己二十多年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农民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严肃的探索,《陈奂生上城》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高晓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陈奂生的复杂性格,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是文化烙于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任何对国民性问题的真正思考都自然而然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映照文化特性。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庄禅思想,探析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的主奴根性和阿Q精神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2014,(3):130-131
陈奂生(公考三年,今年命中。)成为公务员一定有很硬的关系,或者有钱有势吗?刚上班一周,就有老同志过来套话,问我和哪位领导关系是不是很好,不然不可能到这里来工作之类。而且他在和你说话之前就已经探听了你很多情报了。  相似文献   

17.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8.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19.
高希玲 《阅读与鉴赏》2007,(12):33-36,45
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心情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有三处标点错误,现分别进行说明。第一处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原文如下:再如这卖油绳的行当,也根本不是他发明的.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怎样用料?怎样加工?怎样包装?什么价钱?多少利润?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买客多、销路好?都是向大家学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