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赋体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独特体裁,赋体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其文学特征和发展历史仍值得研究,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赋体文学的一般特点及其演变;汉赋最高成就的代表司马相如;从前后《赤壁赋》看苏轼对赋体的传承与创新,他发展了赋体文学。  相似文献   

2.
赋体文学发轫于战国,历经两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发展到宋元之际,在体式上已无创新的可能.宋赋把产生于唐代的文赋发扬光大,元赋则回归本源,祖骚宗汉,以古赋为主.作为赋体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狩猎赋的篇数较之前几代大为减少,其中对赋体文学特色的继承则一如既往,用典就是历代赋作的共有特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宋...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苏轼汲取了前人赋体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成就,运用古文的笔法,开创了赋体文学的新局面,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体裁——文赋。苏轼文赋的主要特色是:追求平淡自然,通过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把古文的散句融入赋体之中,使得文赋趋于散文化。同时在一种理性思辨中力求淡化赋体的功利性,从而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性。而且这些艺术特色往往包孕于苏轼的文艺观和审美情趣之中,体现出苏轼独具特色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5.
宋玉被奉为赋体文学的开山鼻祖,后世赋体文学的发展一直都没能脱离宋玉所开创的赋体文的文体特征.宋玉赋的主要特征——问答体形式,更是被后世赋家一直沿袭传承,几乎成为赋体文的固有格式.究其原因,问答体的形成与宋玉娱君的特殊身份有一定的关联,更与同样用于娱君的优语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赋体用典的渊源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赋体用典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艺术现象,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作者以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小园赋》等为例,分析了赋体用典对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艺术表现力,并对赋体追求的音韵美、形式美为律诗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赋体在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等予以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马融为东汉一代"大儒",他不仅是博通古今的经学大师,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其所创作的辞赋为世人所称道。以文学发展为时空背景,结合赋体发展格局的不同,总结评论以《长笛赋》《围棋赋》为代表的马融辞赋,其创作既有对此前辞赋创作的继承,同时在赋体创作技法、题材、形式、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上也均有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庆利教授的《读赋通识》是集作者30年辞赋研究而成的又一倾情之作,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一、沿波讨源,纵横论说在本书中,张庆利教授对赋体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贯通性的描述,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和"隋唐以后赋"的演变,论  相似文献   

9.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10.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文学体裁,亦是最早产生的一种专供诵读欣赏的书面文学.战国时代北方的荀况首创赋篇,成为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南方的宋玉与之呼应,以其赋体力作成为赋体文学的完善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11.
问对体赋历来不受重视,颇讥于后世,被认为"其体不尊,同于游戏".两汉问对体赋的模拟繁盛,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问对体赋不仅形式手法对汉赋传统进行了改造,而且在内容上也打破其题材的限定,从歌功颂德的惯有模式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作者自身行事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与宣泄.分析两汉问对体赋中的文士心态,对了解汉一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秋声赋》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优秀赋作,也是我国赋史上一篇堪称笼前范后、“成文赋开山之功”(日本铃木虎雄《赋史大要》,殷石臞译)的重要作品。 《秋声赋》以其富于创新意义的审美特征,为古老而又窒息的赋体注入了新的生机,为赋体文学的新发展作出了起死回生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西晋文人大量地创作咏物赋,咏物赋成为他们关注日常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晋咏物赋题材生活化,描摹事物生动形象,富于理的内涵,与前代的咏物赋相比,西晋咏物赋不仅题材扩大了,在艺术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西晋咏物赋的繁荣体现了赋体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倾向于征实①,追求穷形尽相,讲究分赋物理等,对后来的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文言传》作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方法和哲学观照,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同时,它又是文学上的一个典范.《文言传》确实有出色的文学特点:一是骈偶争辉;二是音律天成;三是精雅灵动.《文言传》涵盖散文、赋、骈文三体;句式辞章之美,令人叹服;骈散相间,韵散兼行,更是后世古文的正体.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3,(1):16-20,24
20世纪中国赋体文学的研究进程可以划分为继承与突破期(世纪初至建国)、徘徊与探索期(建国后到新时期)和开拓与繁盛期(新时期以后至世纪末)三个阶段。总体来看,继承与突破期的赋体文学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对于赋体文学的产生、功用、分类、性质、发展、归属等问题多有探讨,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徘徊与探索期的研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对于汉大赋的评价仅仅着眼于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对于抒情小赋则予以重视。另外,关于赋体的文体特征及与其他文体的关系也曾引起学者的关注。开拓与繁盛期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对赋体创作本身的研究,如功能、审美艺术、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又有对赋体理论的总结。对于唐代以后赋体的重视,也是该时期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冯俊杰同志的《赋体起源论》包括《赋是“古诗之流”辨》、《赋体的生命要素》、《铺陈的发生发展》和《赋体的正式形成》四篇文章。文章力图不为各种成说所囿,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理解和线性因果分析,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重新追溯赋体的起源。并以文体形式构造存在着内外层次的理论,具体分析赋体的各种构造因素及功能,进而揭示赋体的结构、要素和层次。指出“铺陈”的发生发展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共同现象,但它集成某些外层形式形成赋体却是汉民族文学特殊规律的表现。因此结论说,赋体是文学发展一般规律和汉文学特殊规律的反映的产物。本刊拟分四期连载。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体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到近代,赋一直是作家们常用的文体之一。在历代正要的文学选本中,也几乎都收有大量的赋作。陈元龙的《历代赋汇》、鸿宝斋主人的《赋海大观》,更是将赋作分门别类,结为总集,使之成为斐然大观。伴随赋体文学的盛行,赋论应运而生。自汉及清,  相似文献   

18.
张衡不仅是东汉时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是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传承了汉代正统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促进了东汉诗赋文学的革新。他既创作出了汉京都大赋之极轨——《二京赋》,于摹拟中有创新;又创作了抒情小赋《归田赋》,第一次在文学中描写了田园隐居的乐趣,开辟了赋写田园情趣、山水之美的新蹊径,开魏晋抒隋赋之先河;张衡的诗作兼涉“四言”“五言”“七言”体裁,既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传统,又以文人身份创作五、七言诗,对五、七言诗体的成熟与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骈赋与律赋是赋体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分支。骈赋开启了赋文学形式发展的滥觞,律赋则在形式创作上达到高峰。至晚唐,律赋进一步扩大题材,增强情感抒发,在内容上与骈赋产生勾连。如此律赋与骈赋呈现出鲜明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初唐赋在继承南北朝文学重视形式美特点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功用其逐渐突破体物浏亮的功用局限,政治功用的凸显成为了这一时期赋的一大特色:一是物色、游览等类的赋中出现了应诏之作,二是出现了政治功用较强的题材.同时,托物言志成为了赋体文学的一大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