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叙述句,我们称之谓被动句.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例(1)“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便是被动句.例(2)有“为”作被动的标志,“父母宗族”成为被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也是被动句.  相似文献   

3.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旬,又叫意念被动旬。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5.
被动句是从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上说的。当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充当句子主语时,我们就说整个句子是被动句。这一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但古今汉语的被动形式却很不相同。例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这是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矢”,使受事主语“郤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解决古汉语中被动句式难以识别和处理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法学界普遍认为:被动句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或受动者,而不是施事或施动者。可是,与主动句有零主语句一样,被动句同样有零主语句。因此,我认为,被动句就是用被动结构充当谓语或者谓语含有被动语义的句子。所谓被动结构,是由“被”、“为”、“所”、  相似文献   

8.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9.
高颖 《考试》2005,(11)
被动语态是中学英语重要的语法之一,也是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学好被动语态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掌握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在概念上的区别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动词为主动语态的句子叫主动句,谓语动词为被动语态的句子叫被动句。同一动作往往既可通过主动句又可通过被动句来表达,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一般  相似文献   

10.
英语谓语动词的语态一般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为主动关系,即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为被动关系,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被  相似文献   

11.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3.
<正>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英语中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中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英语被动句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上,突出了行为的对象,因此较少主观色彩。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狭窄,许多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示的。英语被动句的译法比较灵活,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  相似文献   

14.
谈英语中的逻辑主语王保林逻辑主语是指句子中某个非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执行者。因此,从语义上来说,它是这个动作或状态的逻辑主语;但从语法说,它在句中与相关的非谓语动词一起充当某种语法成分。有时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执行者借与谓语动词所表示...  相似文献   

15.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来说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英语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学习被动语态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虚假的主动性动词具有被动能力。它们在句中以主动形式出现,却表示被动意义。在逻辑上,句中主语可看作是这类动词发出动作的承受。在某些英语句型中,用主动形式的不定式表示被动意义。在少数动词、动词短语、介词、介词短语及谓语性形容词worth后用主动形式的动名词表示被动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the 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学习被动语态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语态是动词的一个范畴.一般来说,衡量一个英语句子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关键要看句中主语与谓语的关系:若句中动作为主语亲自发出,即为主谓结构,就定为主动态;反之,句中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即为动宾结构,就定为被动态.但任何事物都有它辩证的两个方面:特殊和一般.有不少句子看似主动布局结构,但却表达着被动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所谓“非谓语动词”,是指不能在句中用作谓语的动词,即动名词、不定式和分词。这些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执行或承受被称为逻辑主语。多数情况下,这样的逻辑主语隐含在句子里。若在原句中看不到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也看不出它隐含在哪里,则该非谓语动词就要带上自己的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20.
大家知道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动意义却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形式来表达。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被动意义的这种特殊表达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