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以“小书”的外形将洪子诚厚重的文学史观包含其中。《概说》是洪子诚历史整体意识、历史还原方法、不露声色的叙述语言风格和治史智慧的结晶。它实现了多重维度上的当代文学史的“完成”,但它在史的“完成”之外依然回荡着史的“未完成”话外音。它在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处理方法等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空间。洪子诚独特的文学史研究姿态,使《概说》呈现出具有特色的文学史写作风貌。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给予分析和评价,因其鲜明的文学史观念和学术风格而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是最具前沿特征、最具挑战意义的。在"重写"的名义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虽有许多新的版本,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切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结合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对之进行一种个人化的重述更为合理。文学史的重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论写作能力,切实适应当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相继出现了启蒙文学史观、新左派文学史观与关系主义文学史观的分野,尤其强调关系主义文学史观对当代文学、文化图景的重构意义,以期对9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观照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谢玉珊 《天中学刊》2002,17(4):76-7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固定模式。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上的创新意义、严谨的治学、朴实的文风构成了该书不同于其他当代文学史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11.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学史在历时的同一性叙述规范中遮蔽了文学史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区域文学史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把文学史的幅度大大拓宽,展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学景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传统文学史同一性遮蔽了的差异性和散落在文学史叙述缝隙中的丰富性,具备了进入文学史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学史叙述的角度和要求。但是区域文学史也不能只是本地区作家作品的简单罗列和集合,而应该从作家的个性世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的物质世界等方面出发,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学史文本。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史和叙述技巧的角度分析胡性能作品《消失的祖父》的文学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小说叙述技法高超,通过与主人公关系亲密性人物的记忆回顾,集中展示祖父不同重要历史时期的镜像的方式,呈现出多声部的复调之音。这篇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地下党题材在当下的一个拓展,不是从信仰和英雄主义的角度,而是从个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角度讲述一个老地下党人的悲剧命运。小说主题意在思考强权政治下的个人生命处境以及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5.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要意义。他的诗论文论深透独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文论有着积极的反思和建造作用。阿垅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本式人物,他的个性化创造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复杂关系,他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引发我们深入地认识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和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17年以降,外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历经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少有纯粹的外国文学史研究行为,而是知识界在文学史认知和著述方法上普遍的选择--无一不受社会左右,是知识界参与社会思潮的手段,或者说,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和整个文学史认知一道服从于社会变革所需.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大量外国文学史著述,同样符合这样的规律:不是因国际学术界对文学史观讨论去重写文学史,而是受限于国内局势变化趋势,因而30年来各种版本外国文学史没有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中叶起,明代文学史的书写逐渐摆脱钱基博、宋佩韦《明文学史》的写作模式,形成新的格局:(1)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而重小说、戏曲,轻诗文,追逐“纯文学”的写作;(2)视复古为摹拟剽窃,将七子派复古的目的和手段错位;(3)形成“复古与反复古”、“格调-性灵-神韵”的写作模式。因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引入而使明代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西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史的编撰历史,乃学及章区分过程。当今学史书内外仍存在学与章程度较重不同的混淆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1920—4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群潮汕女作家,有冯铿、冯素秋、陈波儿、陈凤兮、陈曙光、许心影、张荃、余志群等,她们的文学创作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等各时期文学主潮保持一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除了冯铿、陈波儿以外,其他几个女作家鲜为人知。重新钩沉史料,领略她们的文学才情和时代精神,审视她们在文学史上的命运,可以窥见现代潮汕女性直面时代变迁的一种积极投入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