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文婕 《教育文汇》2014,(10):46-46
妈妈煮的白米稀饭浓浓的,带有蔗糖甜味。小时候,我的体质差,常常发烧感冒。每次生病时,妈妈就煮白米稀饭喂我喝。说也奇怪,第一次生病喝了白米稀饭,竟然感觉好多了。从此,我便将它视为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次身体不舒服,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喝你煮的白米稀饭。”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手指     
我从小就爱喝稀饭,母亲给我盛稀饭时总是盛得满满的。从厨房到饭桌前有一段距离,母亲为了把碗端得更稳,总是用拇指扣住碗口,这样一来,拇指就很容易接触到碗里的稀饭。  相似文献   

3.
今天中午,刚吃完饭,爸爸对我说:“咱俩来个喝汤比赛,怎么样?”我说:“比就比,我才不会输给您呢!”爸爸又说:“谁输了,谁就要洗碗。”我说:“好!”比赛开始了。妈妈给我和爸爸一人盛了一碗汤,一声令下,我们便喝开了。“咕噜咕噜”,爸爸仰起脖子一阵猛喝,不一会儿,碗就见底了。我由于怕汤太烫了,喝得很小心,所以输了。但是,我敢面对失败,也很乐意洗碗。和爸爸比赛喝汤$海口景山学校小学部二年级@覃梧桐  相似文献   

4.
洗碗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帮妈妈洗碗。一想起第一次洗碗的情形,真让我回味无穷。那时我刚上四年级,一天晚上,我们全家简单吃了一些稀饭、剩菜,吃完饭,我便开始写作业。爸爸看了看水槽里的碗,对我说:“通通,今天的碗少,油也不多,你就学着洗洗碗吧!”“好啊!”爸爸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平时,爸爸、妈妈洗碗看起来很简单,我也来试一试。我边想边走到水槽边,我卷起袖子,看着暗淡无光的碗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生须防止『超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就亲自下厨熬了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并夸杰米扬的手艺不错。杰米扬劝他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儿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儿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杰米扬愣在那儿,大惑不解……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烦躁或逆反拒斥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我们知道,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都是有一定…  相似文献   

6.
我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那碗糖水。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 ,我正躲在墙角偷偷地舔糖纸 ,被妈妈看见了 ,她愣了一下 ,然后抹了几下眼角走开了。过了一会儿 ,妈妈端来一大碗水 ,尝了尝冒着热气的水 ,我竟发现很甜。从此 ,甜丝丝的糖水便融汇到我的心海中了。平时感冒或是过大年 ,妈妈总是想方设法弄碗糖水给我喝。慢慢的 ,我背起书包上了学。第一次考试回来 ,妈妈特意地为我开了“小灶” ,“娃儿 ,捧回张奖状 ,妈就给碗糖水喝。”也许糖水有了魔力 ,每年因学习成绩优秀我都能喝上两三次糖水。后来 ,两个弟弟相继上学 ,家里就更困难了。当我拿回中…  相似文献   

7.
生活偶感     
今天爸爸用新麦做了稀饭,很香,也很好喝。我比较喜欢喝它的汁,于是就拼命地吸呀吸呀,终使得其“一滴不剩”,看着碗里一个个干枯的麦仁,我心满意足地放下了筷子。一会儿闲来无事,我就拿筷子在碗里写起字来,可看到的现象却令我大吃一惊:翻了一会,碗底下竟然还有许多的汁,再捣腾捣腾竟然又冒出许多,我迫不及待地全喝了下去。饭后无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不正是如此吗?它们总是从这里、那里连续不断地冒出来,堵也堵不住,除也除不净。此时就有人放弃了抵抗,于是烦恼事就越积越多,越屯越大,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像一块易碎的玻璃,…  相似文献   

8.
肖昌斌  张勇 《湖北教育》2003,(22):60-61
“怎样才算尊师重教呢?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山区县,如果大家都喝稀饭,我们把第一碗饭端给老师,这就叫尊师重教。”这是两年前到任的南漳县委书记高全明在第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自肺腑的话。两年来,高全明书记同县其他领导们一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最难做的事情做起,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诠释了尊师重教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喜悦     
清晨,当你想节省点开支,买一副大饼油条或两个油饼一碗豆浆甚至吃两个馒头喝一碗稀饭就充当了早餐;当你推着自行车,车架上绑一把竹子编的小椅子,把儿子  相似文献   

10.
女儿吃中药     
女儿君君最怕吃药,可小时偏偏老爱生病。记得女儿第一次吃中药是在3岁半。那天,当我把一小碗中药端到茶几上,苦涩的气味飘到女儿嘴边时,她吓得躲了起来。我把女儿抱出来,鼓励她说:“君君,别怕,喝下去你的病就会好的。”“不喝,不喝,苦死了。”女儿坚决不喝。妻子在一旁帮腔:“好喝,快喝吧,你已发烧咳嗽一星期了,再不喝会更严重的。”说着,妻子把药碗端起,送到女儿嘴边。女儿用手一推:“我不喝,我不喝。”她边说边挣扎着要逃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过:“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想,当一个人执著坚定且目标明确的时候,就有了令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的鞠躬尽瘁、全情投入的奉献精神。第一次接触刘校长,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略显沙哑的嗓音。采访的过程不时被来访的老师或电话打断。为了不耽误刘校长的工作,我们的采访免去了一切繁文缛节的寒暄,开门见山地展开了话题……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喜悦     
一副清大晨饼,油当条你或想两节个省油点饼开一支碗,买豆浆甚至吃两个馒头喝一碗稀饭就充当了早餐;当你推着自行车,车架上绑一把竹子编的小椅子,把儿子放在小椅子上送他去托儿所,然  相似文献   

13.
又是茶香氤氲时……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爷爷的茶香是最诱人的。饭后,放上茉莉花茶的茶壶里刚冲上开水,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在矮矮的屋子里。爷爷极其重视壶里倒出的第一碗茶,除了尊贵的客人,一般人是喝不上这“第一碗儿”的。我是爷爷最小的孙子,偶尔也搞点“特权”,见刚刚倒上第一碗茶,便蹭到爷爷跟前,  相似文献   

14.
难忘的细节     
我感冒没好,不想吃早饭,就到学校去上课。下课后,看见妈妈冒着大雨,踩着积满雨水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给我送来了一碗白米瘦肉稀饭。我端过碗,发现稀饭还是热腾腾的。外面在下雨,稀饭应该凉了呀!我又看了一下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菜——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就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认为吃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相似文献   

16.
半分钟开场白 有一个语文老师把喜欢读我小说的同学称为“稀饭”,取沈石溪“溪”字的谐音,“稀饭”者,“溪饭”也,以对应“粉丝”。 我也不是吃干饭的,我也喜欢喝稀饭。广大“稀饭”们,你们好!  相似文献   

17.
我们广东人每当“上火”的时候都喜欢喝凉茶来“去火”。那天我的牙很痛,妈妈就让我喝了一杯凉茶。过了几天,我的牙不痛了,可妈妈还要我喝。我想喝这么多凉茶究竟有没有益处呢?是不是什么凉茶都可以喝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地到凉茶店作了调查。我发现去买凉茶喝的大多是中青年人,基本没有什么老人去买凉茶喝。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老人就不会“上火”?于是我采访了一下凉茶店里的店员。店员告诉我老年体弱、体质虚寒、气血两虚的人都不适宜喝凉茶。怪不得没有老年人去买凉茶喝。看来喝凉茶也要讲科学,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喝凉茶的。在调查的…  相似文献   

18.
小朋友吃午点了。冯晓鹏一看是排骨稀饭,就对我说:“老师,我不喜欢吃稀饭。”我耐心地对他说:“骨头稀饭有营养,你吃了长得高,又有力气,吃一碗吧!”他仍固执地摇头。我知道,这时强迫他吃,孩子会很难受的。于是我对他说:“你在旁边玩一会,等你玩饿了再来吃好吗?”他点点头,开心地玩去了。小朋友个个津津有味地啃排骨,吃稀饭,不一会儿,多数小朋友都吃饱了。我对晓鹏说:“小朋友都说排骨稀饭香,我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你尝尝香不香好吗?”他立刻乐意地答应了。我给他盛了一碗,他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了。“香吗?”我笑着问他,他顾不上开口,点点头又吃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幼儿今天的晚餐是肉馅包子和稀饭。稀饭却和往常不一样,伙房的厨师把胡萝卜切成极细的丝,加在稀饭里,细细长长的,金黄黄的,我用勺子一搅拌,仿佛无数条小金鱼在游动。想像一来,我高兴不已,觉得纠正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机会来了,于是就说:“今天的稀饭里有许多小金鱼,它们还会游泳呢!你们猜猜小金鱼是用什么蔬菜做成的?”在我的极具诱惑力的引导下,幼儿着急地赶过来盛了一碗有“小金鱼”的稀饭,开开心心地吃着肉包子,细心品尝稀饭里“小金鱼”的味道:甜甜地、香香地。我就势与幼儿一起讨论:吃胡萝卜对身体的种种好处,让幼儿从中感觉到:平时自己…  相似文献   

20.
初次做饭的话,大家常常会为绿豆而头疼。熬稀饭时,大米、小米烂了,绿豆却硬如顽石。一赌气用上下翻滚的水猛煮,可是绿豆却没有开花的意思,改用小火慢慢催呀,绿豆还是坚硬如初。一气之下,你关掉火,把饭盛到碗里,喝上一口,硌得牙都疼……可是精于煮饭之道的人却从不使用这样极端的做法,总是先把洗净的绿豆置入盛有开水的暖瓶里耐心地焖一焖,待中午或晚上打开瓶盖,绿豆就会开了。再与米一起放入锅中,煮成的稀饭又黏又烂……我们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刺儿头”似的问题学生恰恰就像这“硬绿豆”,让你在教育过程中急不得也缓不得,气不得也恼不得。而如果育人具备了“暖水焖开硬绿豆”的真功夫,在自己的实践中把育人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把施教的力道拿捏得分毫不差,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