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作:短新闻意识——表现方式——结构三要——语言三要——写作环境短新闻意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如果说采访阶段是从事打地基的地下工程,那么,写作阶段便是进行构筑成型的地面工程了。事实上,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过程是很难截然划出分界的。在采访活动中,有经验者往往是随着采集新闻素材的进程,同时也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品的构思——写一个什么样式的作品才更合适。采访中的构思反转来,又对深入采访起着导向作用。二者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当采访告  相似文献   

2.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种忽视短新闻的现象。似乎长新闻、长通讯、长评论才能显出稿件的分量,短新闻则被认为是“轻飘飘”的小东西,没有分量。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短新闻不能表现大主题,遇到重大的报道主题非拉开架势写长不可。由于对短新闻认识上的这种误区,认真花力气去精心写作短新闻的人很少,以致在每年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能够入围的短新闻精品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的今天,人们已很少有耐心捧读长篇大论,短新闻应成为报纸的主流体裁,这也是广大读者的呼声。怎样才能写好短新闻呢?笔者认为,写短新闻首先要有淘金者精神。对深入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一定要认真分析,找到最核心的问题最典型的细节,比如曾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狠刹浮夸风、严查报假者》(原载1994年12月17日《威海日报》),此文写得既短又好,关键在于抓住了“挤水分”、“摸家底”这个典型的细节,再通过“严格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7.
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闻采写,其选题是固定的,即消防救援工作,其特点也是十分明确的,即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单单掌握了这些普遍特点,并不能写出优秀的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闻,如何将其写活,写实,写得深入人心,才是最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研究,从采访、写作、立意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消防救援现场短新闻采写的三点见解。一、采访要亲临现场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记者对在新闻现场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  相似文献   

8.
短新闻系统研究课题的提出提倡短新闻,这在我国新闻界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又是一个亟需加强系统研究的新课题。纵观历史,早在40年代中期,经过延安整风的解放区新闻界,已把提倡短新闻摆到重要日程上来。当时《解放日报》相继发表了胡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其中已明确提出:为了使新闻宣传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报纸上应有五分之四的版面登载三五百字的短新闻。新闻不但篇幅要短,而且要言之有物,要写得活,“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  相似文献   

9.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从这句话中足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也是新闻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新闻课堂到新闻单位,提到采访,前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深入。  相似文献   

10.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11.
材料≠事实     
新闻写作离不开材料。但我们的头脑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材料不等于事实。这是因为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可靠的,有不可靠的,有包含可靠成分同时也包含不可靠成分的。如果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把所有材料统统都当成事实,稿件见报后一定会出纸漏——失实,这方面的教训很多。那么,记者和通讯员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呢?一、了解事实,不能盲目轻信材料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这样一种认识,采访就是收集材料。他们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首先问人家有没有什么有关的材料。如果有,拿到材料就算完成了采访,回去后照看材料写稿。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2.
一一张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一组广播节目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版面和节目里容纳更多的新闻,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让新闻短下来。近几年来,我们的新闻经过改革,确实比原来短了些,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短新闻,但是,长新闻仍然充斥于新闻媒介。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传统偏见的问题,就是以为短新闻无分量,难以反映有重大价值的新闻。这种偏见对长大空新闻的蔓延起着重要的消极作用。对此若不澄清,短新闻则无出头之日。短新闻的兴盛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记者要首先破除偏见,带头写  相似文献   

13.
在1990年八九月间,笔者曾就第一届现场短新闻的评奖实践,在《新闻出版报》上谈到过现场短新闻的界说问题。如今随着对现场短新闻研究的深入,笔者想就新闻界的一些不同看法再谈点个人的认识。有的同志就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新闻价值要高、现场感要强、篇幅要短小,提出了一个“现场+短+新闻”的界说。这个界说有可取之处,它简明易懂,而且三个必备要素提得很明确。但作为界说,在内涵上不够完备,不能准确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试想,有现场感的短新闻能等同于现场短新闻吗?现场短新闻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必须是现场发生的,它的新闻价值与现场事实是融为一体的。有些新闻有新闻价值,篇幅短,也有现场感,但其事实的主体并非作者所目击或并非此时此地的现场发生的,是不能冠此称谓的。因而现场短新闻这个概念的内涵,绝非“现场、短、新闻”三者的机械揉合。像汉语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写作的主题确定,作为教科书的《新闻采访学》中写得明明白白:必须“从杂乱无章、千头万绪的素材和现象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只有在采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提炼出一个主题以后,才是采访过程的完成。”书中还强调:“有的报道之所以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常常由于缺乏一个正确、鲜明、集中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年初采访“停试”后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稿子没来得及写就参加解放军报社第30次记者全会。会上,社领导和记者部又要求攻一攻短新闻写作。我想,“落实会议精神”,不妨就从这组未完成的札记开始。这样一动笔,真还新感受不断。1、再短也能写成篇本报规定消息(新闻)不超过800字。过去总觉得牢不够用。这次想写短新闻,觉得800字还长。那写多少字?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往屏幕上一数,25个字X22行=550字。为了方便,就照着这一张“纸”写吧。第一篇写下来,觉得没丢掉啥。写到第3篇时,又长了。但因为是自己定了短字数的还是决心压下来。这…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写现场短新闻同样也要重视结构安排。因为结构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的报道形式具有不同的结构要求和方法,现场短新闻的结构形式即有其显著特点。由于现场短新闻要向读者再现记者在现场耳闻目睹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尽管记者一再呼吁,报纸上也经常采取措施刹长风,然而打开报纸,仍然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这种现象—是出于认识上的原因,认为短新闻写不够分量,再是采写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下面,仅从写作上如何来短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误会法”是指故意描写人物之间的误解,以及由误解而产生的纠纷、冲突以造成故事的构成和展开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存新闻中也有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记者采访过程,实际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发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但是由错误到正确,是认识的飞跃。如果在写新闻时,把这一过程写出来不仅  相似文献   

20.
对于报纸来说,提倡写现场短新闻,不仅是活跃版面的需要,也是使报纸贴近群众的需要。有人说,现场短新闻应该使读者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强调现场感的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去努力。思维要敏捷。采写现场短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敏感外,还应有独特的视角。有些新闻记者可以提前获得信息,有一段从容的准备时间。但记者无意中碰到的突发性新闻,就不容许记者有一个准备过程。记者必须随机应变,于转瞬之间迅速调整和部署好自己的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