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极端形式之一 ,是制约石灰岩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河池地处桂西北山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 ,该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群众生活困难。因此 ,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是当地政府必须考虑的现实课题 ,也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 ,促使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通过调查研究 ,对河池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对河池地区石漠化治理及生态恢复重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领域,而区域生态调控是当今世界人地关系的焦点问题.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石漠化不仅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土地生产力,严重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甚至危及到人类生存.石漠化治理的路径选择是生态补偿,探求的目标是ERE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石漠化又是地区特有的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外露,这一系列的问题,又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最后将导致贫困加剧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石漠化的治理工作,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不从现在做起,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一个明显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并要求推进黔、桂、滇石漠化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岩溶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石漠化的发育因自然背景脆弱程度不同具有很大差异性.以贵州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石漠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差异性.结果表明:石漠化发生率及程度与地貌形态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发生率最高,石漠化最严重.经工程治理后三个地貌类型区石漠化面积都有减少,但岩溶高原盆地区石漠化年变化率较大,石漠化治理效果最好,而岩溶高原峡谷区石漠化年变化率最低,治理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叠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文章以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为切入点,并以花江示范区多年的治理成效为例,提出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叠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文章以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为切入点,并以花江示范区多年的治理成效为例,提出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与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30年的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状况,分析它们与贵州省石漠化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0-2010年,贵州省人口数量增长快,耕地面积减少多,耕地压力指数(K)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值均低,耕地压力巨大,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与严重石漠化生态环境问题是其耕地质量差、人均耕地不足、粮食产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石漠化生态问题的治理,增强对土地资源调控,促使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山学院学报》2016,(6):12-16
对文山州不同海拔高度、山体走向、坡向、植被生长状况等方面有差异的岩溶地貌区域野外生长态势较好的24科38属41种木本双子叶植物从分类地位、生长习性、生态特性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概述,这些植物有很好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文山州岩溶地貌地区野外分布较广,同时又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价值,可作为当地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恢复或重建的乡土先锋植物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土壤酶,对土壤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和生态恢复的监测指标。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取样,并从不同植被恢复的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D.minor(McClure) Chia et H.L.Fung)、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N、有效P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豆科植物为优势种或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其他相关的土壤肥力测试指标也较高,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中,人地矛盾加剧引发了大面积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西南喀斯特人地关系可归纳为农耕农牧型、矿山开采型、开山修路型、工业污染型和城镇扩张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地关系对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农耕农牧型人地关系对石漠化的作用最大.要协调人地关系控制石漠化,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困境以缓解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压力是重点,脆弱生态环境的改良和石漠化修复技术是支撑,加强管理是保障.  相似文献   

14.
贺红 《地理教育》2013,(Z1):128-128
<正>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恩施市是2011-2013年全国2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市之一,通过对恩施市石漠化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探讨了恩施市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保障,林业植被,水利水保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为该市石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20多年的岩溶工作积累为基础,分析了普定县典型石漠化地区的现状和特征,详细研究其石漠化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并提出了治理石漠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化论坛》2010,2(1):84-89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省份,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有限的生存发展空间正逐渐缩小,并且危及长江和珠江下游生态安全。解决石漠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石漠化治理的科研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前提是对石漠化的分布和等级程度有准确的认识,精确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图对分析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有着重要意义。分析常用的制图方法,提出现阶段喀斯特石漠化制图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  相似文献   

20.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分布很广,在发生石漠化以前的上千年间,当地民族靠本民族文化的利用方式获得了生存与繁荣。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开发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该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