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伐檀》作为诗经中一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风格倾向的诗歌作品,历来受到文学阐释者的极度重视。然而,对于这首著名诗篇的阐释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诗序》有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段往解不得《伐檀》生成的风俗文化背景及其深层精神关连,而将其指认为一首劳动者诅咒剥削者的诗。这种理解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二千多年,在近现代阶级观念盛行和文学社会学庸俗化的时代,《诗序》这段话就成了把《伐檀》界定为诅咒与反叛之诗的证词。很显然,这种阐释认定《伐檀》诗中…  相似文献   

2.
《伐檀》主旨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诗经》往往要关涉《伐檀》一诗的主旨,有时到了对该诗主旨的确立,甚至可以影响整部《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程度。笔者综观过往的《伐檀》主旨说,感到不满意,故重新加以讨论。 一、旧说综述 《伐檀》一诗主旨旧说,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曰刺与斥,二曰颂,尽管刺斥与颂的具体对象很有些差异。第一类:刺与斥。《诗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郑《笺》:“斥伐檀之人”。孔《疏》:  相似文献   

3.
时下中国典籍外译状况不尽人意,甚至像《诗经》这种中国典籍的代表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伐檀》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其英译本同样较难融入英语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之中。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选择与转换的作用,非常有助于中国典籍突破跨文化传播困境,实现真正的"走出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阐释,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伐檀》基于其劳动号子属性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当是  相似文献   

5.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6.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8.
《关睢》《伐檀》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的表现方法是赋、比、兴。《关睢》描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的思慕和追求.《伐檀》怒斥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方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物理学规律并结合西周制轮技术的历史背景,阐释《伐檀》中制造车轮过程与河面三种波浪形成的关系,并从河面波不同形态描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推定《伐檀》的作者应为车轮制造者。根据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和造车业的重要性,说明车辆制造者是无需从事耕作和狩猎的“不素食”者。《伐檀》不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而是对手工业者劳作和生活的赞美。  相似文献   

10.
《伐檀》、《硕鼠》是《诗经·魏风》中的名篇,也是中师、高中教材的传统课文,一般教师大都教过好几遍。但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这两首诗中“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是《诗经》在结构上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伐檀》、《硕鼠》也精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从形式上去探讨它的作用,认为采用这种形式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因为课文后的自学提示也是这样解释的)。因而对这种表达形式往往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至影响了对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 1.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初年到_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别编为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第一篇,也就是《国风》中的第一篇诗歌是_。从内容上分析,这是古代的一首__歌,歌咏__和 3.《伐檀》是一首伐木奴隶之歌。它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愤怒地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4.《伐檀》这首诗,从结构上分析,三段的字句都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例如“坎坎伐檀兮”一句,只是在后两段中,把“檀”字分别换为“辐”和“轮”,这种表现形式称为___。在同一段里,相连…  相似文献   

13.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4.
我们欣赏古诗时,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通常在偶句倒数第二字处押韵,并在此字之后,又缀上一个语气助词“兮”,目的在于稍微延长一个音节。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  相似文献   

15.
《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无论在文字的训诂上还是在旨意的阐发上,古今专家学者均对它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得出了不容易移的结论。然而本人以为,《伐檀》各章的“变文”不单纯是出于声律的考虑,表情的需要,更主要的还是达意之要求。其旨意不是“刺”而是在于“美”,即对当时从事“显业”的轮人的羡慕。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7.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183;魏风&;#183;伐檀》中的诗句。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黄河上游人们劳动的场景。那时的黄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的开发,资源与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特”字历来有多种解释 ,但都不太合理。从音训、方言、史料、气候和文意五方面综合研究 ,“特”字当指“獭” ,并泛指水产动物  相似文献   

19.
歌唱祖国     
有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一条大河横贯东西。从黄河的源头,顺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读郦道元的《水经注》,望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我看到腾跃群峰、驰骋万里的祖国。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的最大失误,是用教师对作品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过程,用教师语文能力形成的结果代替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对这种失误,有人称为“红娘代嫁”,有人称为“二传手代替主攻”。听一位教师讲《诗经·伐檀》。简洁的导语之后,他用录音机播放了教学唱带《伐檀》。那深沉激越的诗韵使学生沉浸在深思和亢奋的情绪之中,听课者也都满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