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杨曙 《出版科学》2011,(4):49-52
出版业在"80后"作家图书的商品化趋势比在传统精英作家出版中要明晰得多。传统精英作家图书出版往往以"高等教育""高等文化"等为标准定位,使学者习惯倾向围绕既存的"高等"观念的普遍性,而忽略了"80后"作家图书出版与众不同的个别性。"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则可抛射出改变本身以精英面貌出现的精英作家图书作为"文艺场域"一部分的内在能动。"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又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2.
难得的缘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苦旅》出版已有八个年头了。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会造就一个畅销书作家,并引发一个大散文系列。关于《文化苦旅》出版前的遭遇及其出版背景,作者已在此书后记中基本说明白了。当时余秋雨是一个知名学者,但还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在《文化苦旅》之前,已经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而给他带来广泛知名度的显然是《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多部散文著作。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二十年来以"文化苦旅"式的文化大散文名扬华语文坛,多种图书雄踞大陆和台湾畅销书榜。但这种明星作家的效应,却掩藏了余秋雨的另一重身份——学者的身份。现代出版社2012年重新包装、出版《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和《观众心理美学》,在有意无意之间,还原了余秋雨的学者身份。  相似文献   

4.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两位传播专家在其1992年出版的专著<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文化呈现多元化,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的栏目或节目被不同的受众群体所选择、所分割,大众传播趋向小众、分众传播的情况下,媒介事件却始终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从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在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里,媒介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特性鲜明的传播学术语.  相似文献   

5.
不妨先来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这组命题看似玄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有人说传统出版时代已经过去,纸书将会消失;有人说数字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人说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版大有可为;有人说转企改制让出版松  相似文献   

6.
金石堂书店"2008年出版风云人物"暨"十本最具影响力的书"揭晓,九歌文化事业群创办人蔡文甫和作家舒国治,获选为2008年度出版风云人物。蔡文甫身兼小说家与出版家,标志着一代文人的志向与热血。投身出版事业30年,创办九歌出版社、健行文化、天  相似文献   

7.
马会峰 《出版广角》2019,(15):33-35
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世界末日"预言中提到,"根据玛雅文化记载,2012年将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对于出版业来说,在即将结束的2012年并没有出现"出版末日"的危机。确实,2012年出版的挑战重重: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向纵深化挺进,当新体制、新机制在接受市场的拥抱时,种种不适应中乍暖还寒;独立民营书店关门  相似文献   

9.
一、成绩参加了几届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对我国当前美术出版物的出版有这样一个总体印象,那就是:选题方面能够从整体文化格局考虑,以文化战略眼光选材。具体体现在: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艺术类图书,推出了几项重大的出版工程,如《中国美术全集》和美术分类全集;向世界推出一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巨匠,比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林风眠等当代最有影响的美术家的书画全集已陆续出版,有的已在国家图书奖中获得荣誉奖。为什么说这些图书的出版具有文化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呢?不久前,我看到一位作家的一段话,大意是说他过…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6月1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遭遇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两人携各自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道.业.惑:‘实’说主持》以及"看世界"系列丛书亮相书博会,一场酣畅淋漓的跨界对谈,在书博会上掀起了一番文化热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少儿出版在市场化运作中出现了不少不好的现象,如少儿出版的"跟风现象"、"引进版一边倒现象"、"少儿出版娱乐化现象"等等.这些"无序"和"失范"的现象与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转型时期少儿出版在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体制和新读者方面还缺乏主体意识,也就是说在文化定位方面还非常模糊,可以说,当下少儿出版注重的是商业目标的实现,还缺乏自己明确的文化目标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王熙  何冬英 《编辑之友》2011,(10):91-93
2011年3月15日贾平凹、韩寒等50位作家公开发布《中国作家声讨百度书》后,"百度文库侵权门"再次掀起热潮,而社会上关于"百度文库"的讨论也愈加激烈。对于"百度文库",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这一类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应承担对未授权作者的赔偿责任。但作为关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人们,我  相似文献   

13.
王跃军 《新闻传播》2018,(15):70-71
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崛起。历史规律和经济现实向人们证实,文化科技融合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然而如何使文化科技融合从"国家话语"进入"市场话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乃是目前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努力。本文对数字出版产业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殷谦的最新著作《末世·2012》获得了榕树下网络原创大赛特等奖,并被北京某出版机构以100万元的天价买断。"得知此消息,记者对作家殷谦进行了专访。其新作《末世·2012》对目前流传甚广的"2012世界末日论"进行了深入分析。2012真的会来吗?相信本书能给广大读者一个明确的答复。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     
正2012年10月,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虽然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拔了萝卜苗,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由此也或将换来当地大面积栽种红高粱的无谓之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舆论的追捧下,莫言仍然看似面相木讷,但其作品洛阳纸贵,不仅给中国文学,也给中国出版打了一剂"鸡血"。莫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作家群体与世界接轨的成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种让西方认可和愉悦的话  相似文献   

16.
林英 《出版科学》2011,19(3):40-43
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免出现一些杂音,如"张悟本事件""伪书事件"。这看似独立的两者,实际上有着共同的产生原因,即出版业在接受市场全面洗礼的初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出版者过多强调经济利益,强调产业发展,却忽视了出版的根本价值。出版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播与传承文化,作为直接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应该始终坚守文化的理想,出版机构需要具有出版担当。  相似文献   

17.
发现是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出版文化产业亦是科学文化不断被发现、发展和复制的结果.作为参与精神生产活动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在出版文化的推陈出新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辑发现是编辑活动的本质与境界,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的编辑出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出版文化产业时效性的增强,出版新闻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新闻角度来捕捉、感知、整合出版文化信息,强化编辑发现的敏感,促进新鲜信息的有效传播,是编辑发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辛亥年的枪声》(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是今年福建文学界一个重要事件,不仅因为它刷新了福建中青年作家在国家级文学大奖方面的空白点,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福建作家在重大历史题材上独辟蹊径的艺术操纵能力。评委一致认为"南帆的散文睿智深邃。他  相似文献   

19.
书业传真     
《出版参考》2011,(3):44
金石堂书店2010年度评选揭晓金石堂书店揭晓2010年出版界票选出的两位"年度出版风云人物"及10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年度出版风云人物"由联经出版发行人林载爵、作家蒋勋获选,两人常年为本土文化耕耘奋斗,深受出版人感佩。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报林求索》2012,(2):170-171
<正>理想国文化沙龙日前,理想国文化沙龙"时代与人"及20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感恩答谢会在京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