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图书已逐渐渗入到高校的图书馆及日常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存在的问题:电子书资源质量不高,其内容不能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电子书专属阅读器限制了电子书的利用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完善电子书采选机制,丰富电子图书资源;建立健全的电子书资源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夏兴通 《今传媒》2015,(3):85-86
平台是当前互联网商业思维的热门词汇,我国的电子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产业链构成非常复杂,产业链整合任重而道远,以平台为核心整合电子书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电子书平台的构成、以平台为核心整合产业链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平台促进电子书产业链整合的路径,认为优质的内容资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完善的服务是电子书产业平台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近5年入藏书目为匹配来源,从中文在线和掌阅精选电子书平台的采购价格、平台功能、资源量、出版社、匹配馆藏书目资源量及其匹配书目借阅量、访问量等综合角度,分析比较两个可移动阅读的中文电子书平台的馆配情况、阅读需求情况,以评估其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形成有效可行的馆配电子书平台采购评估机制。从分析结果看:两个电子书平台性价比高、资源量丰富及移动阅读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等,但还不足以作为纸电同步的参考数据;掌阅精选平台电子书在I、F和TP大类是比较适合高校的馆配电子书资源,中文在线电子书是补充高校电子书资源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参考数据库之一。  相似文献   

4.
安小兰 《出版科学》2011,19(3):23-27
对我国大型电子书城的内容资源、收费模式、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网络文学比重高、传统图书资源不足、定价模式和收费策略灵活、绑定销售是其基本特征,并就电子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包括与出版商建立共赢的分成机制、准确定位书城内容资源和慎用捆绑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提供电子书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地探索电子书的管理、利用和服务模式。文章对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如何开展电子书服务,提高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效益提出建议:完善电子图书采选机制,丰富电子图书资源;拓展图书馆电子书发现渠道,提高电子书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电子书资源的评价机制,提高电子书服务效益;加强馆际合作,促进电子书的资源共享;加强对馆员版权意识的培训,重视对电子书版权管理。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模式.纸电融合趋势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关注焦点.文章从电子书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及电子书馆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对接电子书产业链、完善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环节、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供国内高校图书馆参考.  相似文献   

7.
1研究背景面向个人用户的电子书市场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尤其从2011年开始,各大电子商务网站高调介入,传统的图书渠道开始搭建平台推出电子书频道,一些出版社的门户网站也上线了电子书业务。销售平台搭建好后,内容资源就成为各平台  相似文献   

8.
尚媛媛  郭晶 《出版广角》2018,(4):44-46,49
面对数字阅读的发展机遇,电子书平台纷纷谋求变革,在电子书的盈利方面探求新的发展路径.电子书订阅作为盘活电子书资源、吸引新用户、稳固忠实用户的盈利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平台采用.文章在对采用订阅模式的大众类电子书平台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探索电子书盈利方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星星 《出版参考》2011,(19):17-18
和电子书阅读器一起诞生,甚至还早于电子书阅读器的,还有电子书内容平台。在2008年底开始的电子书阅读器热潮中,硬件市场的一片火热,暂时掩盖了电子书内容平台本该具备同样成长性的光芒。如今,电子书阅读器市场逐渐冷静下来,电子书内容平台开始浮出水面,并以电子书阅读器蹿红的速度迅速成为市场热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图书馆使用电子书版权的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图书馆电子书平台的管理主体,可以将电子书的版权授权链划分为集成商主导、出版商主导和图书馆主导三种授权链模式;图书馆电子书的版权授权模式分为单用户、多用户和混合用户三大模式七个类型,不同模式和类型有各自的特征。调研发现,当前图书馆电子书版权授权模式主要由电子书提供商推行,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对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建立合理的版权授权模式需要各利益主体树立生态观的思维,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相互妥协。优化图书馆电子书版权授权模式的策略有:政府牵头完善电子书版权授权机制,充分发挥图书馆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不同利益群体共赢合作的关系,健全电子书市场竞争机制。图4。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11.
和电子书阅读器一起诞生,甚至还早于电子书阅读器的,还有电子书内容平台。在2008年底开始的电子书阅读器热潮中,硬件市场的一片火热,暂时掩盖了电子书内容平台本该具备同样成长性的光芒。如今,电子书阅读器市场逐渐冷静下来,电子书内容平台开始浮出水面,并以电子书阅读器蹿红的速度迅速成为市场热点。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网络调查法与文献调查法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优先政策的内容与实践经验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归纳这些政策在内容、效力、政策细节等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书优先政策可划分为专门型、学科型、发展型和分散型,四种类型各具特点和优势。研究可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不合理、馆藏建设缺乏规划的现状提供借鉴,亦可为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制定电子书优先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和PC阅读3种数字阅读方式,电子书阅读器更适合深度阅读。虽然我国图书馆应用电子书阅读器进行借阅服务主要存在电子书资源及图书馆管理方面的障碍,但图书馆可采取积极与出版商沟通,丰富电子书资源渠道;结合数字资源建设,提供特色馆藏服务;应用加密技术,完善版权保护等对策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对电子书的整合为编目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有限的可用的记录、缺乏标准化、难以管理添加和删除电子书问题、供应商提供的低质量数据。图书馆使用资源发现系统面临的困难包括电子资源的不完全覆盖,依赖其他来源的元数据、访客用户访问存在障碍、依赖电子书供应商平台获取全文。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电子书数据库、资源发现系统开发商应进一步完善其系统功能,电子书元数据制作的标准化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从亚马逊的Kinme获得成功,到中国移动、汉王等公司大举进军电子书阅读器,可以看出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内容将会成为数字出版的新亮点.现在很多出版社不仅拥有纸质图书的内容资源,而且正在进行特色内容的数据库建设,对这些内容资源如何加以利用?笔者建议首先可以建立数字样书库,然后以数字样书库为核心,结合其他系统,利用已有内容资源,对已有内容资源进一步加工、开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基本现状是产业规模有限,对出版业整体贡献较大,但良性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版社动力不足,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发行平台的枢纽作用发挥不充分;阅读设备与移动应用尚有诸多不便之处:读者付费阅读意愿不高.本文就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出台有关政策平衡市场主体权益,理顺电子书市场运行机制;出版社应将电子书业务作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优质内容供给;发行平台应发挥枢纽作用,为电子书产业链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读者应尊重知识产权,拒绝盗版.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理工大学在校生电子书阅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验证了年青一代适应屏幕阅读,阅读电子书的比例大,免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目前个人的电子书付费用户不多,主要原因是版权保护等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资源以合适的方式销售、优质资源收费以及保护好内容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俊  程鹏 《出版参考》2009,(21):14-14
从亚马逊的Kindie获得成功,到中国移动、汉王等公司大举进军电子书阅读器,可以看出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内容将会成为数字出版的新亮点。现在很多出版社不仅拥有纸质图书的内容资源,而且正在进行特色内容的数据库建设,对这些内容资源如何加以利用?笔者建议首先可以建立数字样书库,然后以数字样书库为核心,结合其他系统,利用已有内容资源,对已有内容资源进一步加工、开发。  相似文献   

19.
电子书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12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电子书资源构成、服务平台构建、联盟合作、读者使用指导等方面,对开展电子书服务提出了建议,以期逐渐完善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杨扬  孔少华 《出版科学》2016,24(1):86-89
电子书产业是信息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兴业态,近些年来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台湾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小,资源紧缺,往往难以实现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针对这一现状,台湾电子书平台在运营中另辟蹊径,以“创新性”“体验性”和“社交性”为发展方向,致力于丰富电子出版物的内容,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实践中不断壮大电子出版市场。本文以台湾地区电子书城Readmoo平台的经营经验为例,深入分析台湾电子书平台的创新实践和运营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