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年多。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十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94%左右.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同化、融合形成的,东汉时期始称汉族。本文拟就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汉族的历史变化做简要概述,希望得到指正。一、民族形成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只有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氏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王氏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他们既确认儒家的主体地位,又确认各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4.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京师为“中国”,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也有的指华  相似文献   

7.
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源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故在古代即被称之为“华夏”或“中华”,也有“夏”、“诸夏”、“华”、“秦人”(秦朝)、“汉人”(汉朝至唐前)、“唐人”(唐朝)等史称。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其人口超过十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1.59%。由于人口众多,故其分布极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操汉语,属汉藏语系,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种主要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源于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个课题时,将“中国”一词的涵义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的聚居之地,不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聚居之地,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大中国”。从广义的“中国”地域范围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早就共同生活于“大中国”之中,它们都是“大中国”内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12.
辞书类型的划分,主要以性质为标准。关于“辞书”一词的涵义,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辞书和辞典是等义词,不包括百科全书;另一种认为辞书是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统称。本文时“辞书”一词的理解取广义,即认为辞书是辞典(包括字典、语文辞典、百科辞典等)和百科全书(包括我国古代的类书)的统称。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里,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不是一个词。由于字和词的区别,于是也就有字典和词典的区别。然而中国古代讲形、音、义的辞书,其中不少既解释单字、也解释复词,实际上“字”与“词”的概念没有确分。直到清代《康熙字典》始采用“字典”之名,到了近代又出现了“词典”这一名词,“字典”和“词典”才相对地有了界限。我国现代的字典,有时也兼收语词;词典一般也以单字的词头,“字”、“词”之间,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是各自的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梁钊韬同志,应我区博物馆的邀请,来广西进行考古研究之后,又于最近来我院史地系作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是从考古学和民俗的材料,来研究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总称)情况。梁教授用大量考古和民俗学的材料,结合我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载,说明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西南的少数民族如壮、瑶、仡佬、侗、傣、布依、彝及台湾的高山等民族,都属同一祖先,统称“百越”。他们同汉族一样,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他们同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南方的文化,对我国南方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教授报告最后还谈到我国古代统治者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也有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他批判了儒家保守的“怀柔”政策。他指出,“怀柔”政策的实质就是保持少数民族的落后状态。他还肯定了秦始皇对岭南的用兵和汉武帝“南平百越”对开发南方、融合南方各少数民族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盛行“汉化”“胡化”之说,即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称为“汉化”,而将部分汉族采纳少数民族文化或习俗称之“胡化”。对此,笔者难以苟同,特辨析如下。其一,从“汉”“胡”两字作为族称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及其先民们,包括曾在这块国土上活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就是在不断吸收周边各个民族的基础上,日益壮大而形成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以坚韧的精  相似文献   

17.
女真是我国东北境内古代著名的民族。女真民族在历史上两度建立国家:一是统治半壁中国长达119年的金朝,一是统治全中国长达267年的清朝。女真又作女直,乃鼻音韵尾n消失的原故(但因此又有避辽兴宗宗真名讳改“真”为“直”的傅会)。更有朱理真,朱里真,竹里真、朱先、主儿扯、主儿扯惕(蒙古语“女真”一词的复数)等等写法。女真始见于历史,据说在五代时期。这以前,远古的肃慎,汉晋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都曾在我国东北境内生  相似文献   

18.
英语名词有些单复数有着不同的意义或用法,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例如people单数形式指“人、人们”,the people指“人民”,peoples一般指“各民族或两国以上的人民”;glass作不可数名词是“玻璃”,作可数名词是“玻璃杯”,glasses则可表示“眼镜”;paper作不可数名词是“纸张”,papers往往指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常见的提法是“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实施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片面性。例如,讲数学成就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  相似文献   

20.
春节史话     
春节,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佳节。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古代商、周、秦时,由于岁首不在正月,元日也不在正月初一;到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仍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历代都如此,元日才固定在正月初一。不过当时过节并不在除夕,而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