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四、长撇长撇,古人称之谓"掠法"。清冯班《钝吟书要》中说:"掠如蓖之掠发,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则无力而瘦弱。"故作掠之法,颈部要细,腰部势微婉曲,宜肥劲有力。唐颜真卿《八法颂》说:"掠仿佛以宜肥。"出锋时当以腕送,饱满尖锐,万不可作虚尖斜拂之状。而柳宗元《八法颂》则说:"掠左出而锋轻。"如是则一  相似文献   

2.
三、波画的写法 隶书中将那些带波脚的长横称为波画,波画是非常优美和最能体现隶书特征的笔画. (一)书写步骤 如图8-1所示,波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 1.向左下方逆入,下笔要比写平画重一些,以求与波脚对称,入笔更加靠右,逆势更大. 2.转锋或折锋向右行笔.转锋或折锋时笔管稍微向右倾斜,渐行渐将笔管竖直,并把入笔处笔锋藏住.笔锋至中腹轻轻上提,使波画中腹变轻上拱.波画的顶端可方可圆,可介于方圆之间.  相似文献   

3.
五、撇画的写法
  撇画,也是隶书的典型笔画。隶书分背取势,向左分展的任务主要由撇画来担当。
  (一)书写步骤
  如图11-1所示,撇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
  1.向上逆锋入笔。
  2.转锋向左下方行笔。  相似文献   

4.
正首先来谈谈篆隶书用笔的演变过程。篆书只有画,没有点,有短画、长画、横画、竖画,用笔方法只有一种,方向可以改变。隶书除了画以外,多了一个蚕头雁尾,也就是波挑,还有一个反方向的掠笔。此外,还有一些点的感觉,有的"点"已有一些呼应感。篆书的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简单的笔法,即最单纯的笔法。在艺术院校里,篆书的训练只用十天就能达到相当的水平,但不等于十天以后就不  相似文献   

5.
正八、折画的写法折画,是隶书中既重要又复杂的笔画,也极易出现笔病。因此,学习和掌握折画的写法是学习隶书的重要一环。1.书写步骤以图20-1折画为例,可将折画的写法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1)向左或左下方逆锋入纸,落笔如同写平画。(2)转锋右行,至尽处,将笔锋提至平画略高处,笔画末端出现上翘的比平画略高的小尾巴。  相似文献   

6.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7.
三、笔法小篆的用笔,一般是首尾藏锋,中锋运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起笔:起笔必须逆锋也就是藏锋,不能尖锋  相似文献   

8.
正(2)细腰钩竖钩用笔,中锋行至钩底,中部略细。(3)短竖钩竖钩用笔,略粗略短。(4)戈钩左上轻逆,右下顿笔,中下轻回,中锋弧形运笔至钩底,中部略细,轻顿,右上出锋。(5)弧弯钩左上轻逆,轻转右下按行,呈弧形,略左下行至钩底(中前部完成大弧面),钩出。(6)卧钩切笔顺势入锋,弧形运笔,由轻而重至钩底,略顿,翻笔左上迅速出锋。(7)竖弯钩竖法至弯处,保持中锋行笔,弯后行笔逐渐按笔至钩底,轻顿后向上出锋。  相似文献   

9.
4.撇 撇画,古称掠画。典型掠笔为左下行笔画,常与右下行的波磔(即捺画)构成左右分背之势,成为成熟隶书的主要特征。这种撇捺分张的体势,两画之间的谐调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永字八法     
<正>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相传为隋代智永(也说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似文献   

11.
二、平画的写法隶书中对那些不带波脚的短横,叫作平画。1.书写步骤如图10-1所示,平画写法分为四个步骤:(1)向左下方逆锋入纸。入笔处不在笔画的顶端,而是在顶端稍  相似文献   

12.
正射:露锋重笔作撇,顺笔稍重写短竖,竖微向左斜。轻笔写出斜右上的短横,收笔做长竖,渐重但未及足够长度时,收笔左上挑出,藏锋重笔写长点,再左撇出,藏锋重笔写右斜上的短横,收笔后重笔撇出,露锋收笔。右边"寸"字旁,先尖锋轻落笔再渐加重写短横,收笔后左上挑出露锋写长竖,中间略细,渐渐加重后横向钩出,做一个大弯弧度折回作竖长点,回  相似文献   

13.
正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画沉厚朴实,其笔画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的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写漆  相似文献   

14.
正六、撇画的写法撇画,是隶书的典型笔画。隶书的结体取左舒右展的横势,其左舒的任务主要由撇画来承担。撇画的写法,与钩画的写法大同小异。1.书写步骤如图18-1所示,撇画的写法可以分解为四个步骤:(1)向右上方逆入。(2)转锋向左下方行笔,行笔时将入笔处藏住。(3)轻顿之后转、送、提。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书法中的"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手臂用力的最重之处和锋变的最大之处。毛笔在纸上运行必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字的点画。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运笔发力的方法不同。书写时,手臂的发力会让笔毫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故蔡邕《九势》里有"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运笔时,笔毫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故而  相似文献   

16.
正再靠帖再完善姜翠菊书友的隶书,行笔自然,线条温蕴,有良好的临帖基础。隶书的标志性笔画——波画和捺画,写得出色,如"西""风(风)""下"等字。结体活脱。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疏大密,特点鲜明。此作瑜瑕互见,以下几个方面尚需加强。一、下笔要准确。如"鸦(鸦)""家"字的点画,"水""古"字的竖画,入笔处露锋明显,应尽量避免。二、有的笔画质量待提高。如"小""水"二字的竖画,  相似文献   

17.
正四、捺画的写法捺画古代称"磔",系以形命名。捺画在隶书中同波画一样,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笔画。捺画的写法与波画的写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行笔方向发生了变化。1.书写步骤如图14-1所示,捺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1)向左上方逆入,入笔要轻。(2)转锋向右下方行笔。(3)一顿之后拖、转、提,写出捺脚。顿,即顿笔,笔锋行至捺脚处重重按笔,使捺脚写得厚重。  相似文献   

18.
快乐一家子     
正"笔锋"与"锋笔"一年级的韩其言放学回到家,开始写作业。我在一旁看书。韩其言写着写着,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这个字怎么样?"我说:"挺好,很认真。"他说:"妈妈,你仔细看看我写的这个字,还有‘锋笔’呢!""锋笔",什么意思?我略一思索,便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好学的韩其言,把今天课堂上语文老师刚刚教他的"笔锋"一词,一激动  相似文献   

19.
<正>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  相似文献   

20.
正姿:先露锋入纸,后快速移笔向上,再重顿笔向下部出锋完成点画,重笔藏锋后渐轻行笔挑出;接着写短撇,露锋转而以藏锋下笔,然后轻行笔弯弧度撇出,与提叠加收笔。在短撇的中部轻下笔,写短横,再转折后重下笔轻收笔,写另一个短撇。最后,写出短横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结构。后重行笔写短撇折,收笔处稍回笔,或作空中回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