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学阅读的意义,传统的观点是把它归结为认识世界。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把读者的自我考虑到阅读的意义中去。如果我们承认文学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主体性的生命活动,那么阅读就一定是为了读者自身的理由,即理解自我。  相似文献   

2.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前理解、前审美、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就绝不会相同,可见读者主体性是文学意义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4.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当我们将阅读理解为一种以信息接受为目的的认知行为时,实际上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统辖和规范人类精神活动类属形态的普遍本质和整体形态,即它忽略了文学阅读的种属特质或者说人类思维系统与特定外界对象连接的具体规定,这样,通常对读者实施的诸如精读与泛读,默读与朗读、略读与快速阅读等方式的教育便缺乏美学的引导意义,因而对于文学读者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也就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接受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美学派别。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本文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赏,往往带有  相似文献   

9.
读者反应理论致力于深入分析阅读活动中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双向交流活动,开创了阅读研究的新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我国幼儿文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要确保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理解并激发幼儿多元化的阅读反应,为幼儿建构文本意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贾龙弟 《小学语文》2014,(12):33-36
一、童话感来自童话的阅读姿态 1.文学感:童话首先是文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首先是文学。阅读童话的姿态首先应该是文学阅读的姿态。一篇童话的魅力,在于能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诗意世界,发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美感,这些审美经验不是靠抽象概括指认就能获得的,而只能是读者体会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进行的是审美阅读,是审美阅读的姿态,即文学的阅读姿态。  相似文献   

12.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其意义不亚于作者的创作.没有人阅读的作品只能是个半成品.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备受读者青睐的一种体裁,它的魅力何在呢?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其意义不亚于作者的创作。没有人阅读的作品只能是个半成品。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备受读者青睐的一种体裁,它的魅力何在呢? 一、诗酌抒情性 无情便无诗,情是诗的灵魂,再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17.
张新 《文教资料》2010,(21):48-49
文学阅读活动具有个体性是因为每个读者都具有差异性。具有差异性的读者成为文学阅读活动主体群划分的标准,并通过个体阅读活动的变异影响文学阅读群的性质与规模。  相似文献   

1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19.
萨特提出的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阅读即创造、阅读有助于读者文学接受能力的提高等.这些观点已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梳理这些观点,有其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