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光语录     
《阳光搜索》2005,(9):60-61
你好!漫长的假期已经让你开始想念学校的味道了吧?你的假期过得是否充实呢?你一定有许多有趣的经历等不及要说给同桌听了吧?炎热的夏季,“阳光”是否给你带去了一份愉快的心情?快来看看俱乐部里的伙伴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2.
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之前,你必须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我自己是否能像澳大利亚采掘工一样吃苦?我的锄头铁铲是否有用?我的思想准备是否充分?我的袖子是否已卷得高高, 另外力气心情是否正常?”如果把这比喻再打下去,那么你所探求的  相似文献   

3.
为期两个月的骨干教师培训结束了,我回到学校,又将走进魂牵梦萦的三(甲)班。不知道为什么,走在通向教室的走廊上,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之感:“我的学生们在这50个日子里有什么变化呢?想我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是否能不负这‘骨干教师’之誉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的脚步欲快还慢——再给我一点时间吧,好让我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鉴赏》2010,(7):55-58,110
三篇文章,三个小故事。首先,饱含寓意的文章标题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更是有着顺理成章的“大团圆”结局,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站着的大米”是怎样的?有何不同?我们的“明天”是否也会有蜜蜂飞来?心灵真的可以左右天空的颜色吗?读完文章。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5.
尹良香 《教育文汇》2010,(12):34-34
最近在一所小学听了一位老师讲孟浩然的《春晓》,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 当课进行约20分钟后,任课老师问:“诗人一早起来,听到这美妙的鸟叫声,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两名同学一个说“高兴”,另一个说“快乐”。任课老师都作了肯定,并请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将古诗读一遍。接着她又问:“诗人还会有其它的心情吗?”  相似文献   

6.
癌症是否遗传癌症,当今人类面临的第一大疾病,由于目前尚没有良好的药物来治疗,患了癌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故人们往往“谈癌色变”。一家人如有一人患了癌症,除了心情悲痛外,还担心自己是否会患癌症。那么癌症会不会遗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什么是...  相似文献   

7.
海米 《初中生学习》2011,(12):28-28
颜色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而且,你知道吗,颜色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心情。那你现在是什么“颜色”的呢?你知道它代表的心情吗?一起来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学校是否良好?我们怎样知道学校是否有效?学校的“良好”和“有效”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要创建一所成功学校或者有效学校,我们该如何行动?我们怎样知道是否达到了目标?  相似文献   

9.
引例:(1)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2)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你又问:“有女孩吗?”她说:“有。”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不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课程标准有没有给这个“好老师”以足够的重视?“好老师”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待遇”?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正在努力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我看到,许多儿童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的兴趣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他们对未知的大自然的探究欲望,不是浓厚了,而是淡薄了。兴趣——这位举世公认的最好老师——正带着失落的心情,郁闷地远去。  相似文献   

11.
表达好恶     
《海外英语》2013,(8):19-19,64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或是球队呢?彼时你会不会经常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却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形容自己的心情呢?本期“说话的艺术”,一起来学习如何表达好恶。  相似文献   

12.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即将走向考场的时候你是否比听神曲《忐忑》还忐忑?坐在考场里的你是否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乱?碰到难题时,你是否会突然之间大脑犹如“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有,不要怕。做到以下几点,你也许就不会考后慨叹“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相似文献   

13.
黄强 《语文天地》2010,(7):74-75
初三语文试卷上有这么一篇阅读分析——《你遗失了感动吗?》评讲试卷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没有。”笔者又问:“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他们零零星星地回答:“没有。”这样笔者如文中的老师一样.心情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14.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曾经自责的心情似有安慰.但是“惜师施教”的招儿是否灵验呢?我有时又难免心中嘀咕。  相似文献   

15.
汪精卫早年曾参加过同盟会,刺杀过摄政王载沣。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起,他成为反面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成为头号大汉奸,1944年11月死于日本。1964年香港《春秋》杂志突然发表了一篇所谓汪精卫写的“最后的心情”,实际上相当于一份政治遗嘱,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到底汪精卫有没有留下遗嘱?“最后的心情”是伪作还是真迹?  相似文献   

16.
已经长大成人的你,是否觉得孝敬父母的机会还有很多——等有了钱、有了车、有了大房子……可你是否计算过,我们还能同年迈的父母见多少次面?“五一”、“十一”、春节……这些原本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你是否无一错过?假使无一错过,假使我们的父母再活50年,同他们见面的机会还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17.
何谓“解题反思”?一道试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得出答案之后,有必要做如下思考: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考核了哪些概念、知识和能力?题目所提供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解题过程是否判断有据?是否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如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普遍性结论,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多题一解?……如此种种,这就是“解题反思”。  相似文献   

18.
当你心情舒爽地在校园里漫步时,是否发生过这种状况:一些令人反感的画面忽然从天而降。给原本的好心情添了不少堵?都说学校是“象牙塔”,然而象牙塔里也非时时平静,当我们发出“校园反感现象大征集”时,不少同学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一幕幕。  相似文献   

19.
神话故事或恐怖电影中经常有“幽灵”出现。这些所谓的“幽灵”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有很多人声称目击了“幽灵”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