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如“妙悟”、“取法乎上”等,对中国古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沧浪诗话》中包含着辨体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辨体意识,《沧浪诗话》中的辨体理论是我国古文论中辨体理论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有宋一代诗话中堪称中流砥柱,对元、明、清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沧浪诗话》所具有的一系列几近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诗学理论,使得严羽《沧浪诗话》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重点,如其中的"妙悟"说、"别材别趣"说,以及提倡师法盛唐的诗学主张都是后人理论研究的焦点。但《沧浪诗话》中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理论界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那就是关于《沧浪诗话》中《诗经》的遮蔽问题。从传统诗学的角度来讲,《诗经》作为经学化的诗学源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一再削弱《诗经》的权重、弱化《诗经》的影响。本文拟从严羽本人的诗学理论和其个人的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尝试性解读,揭示《诗经》在严羽理论中"隐"的状态和个人创作实践中"显"的状态呈现一种互动,进而明确严羽对《诗经》以"用"示"尊"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沧浪诗话》所涉及的几个诗歌美学问题郭建平诗话产生于宋代地兴盛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51起争议最多应首推严羽的《沧浪诗话》。宋代诗话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著录,共有八十八种之多。在众多的宋代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派生出了明代“七子”的“格调说”和清...  相似文献   

4.
诗话产生于宋代,也兴盛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应首推严羽的《沧浪诗话》。 宋代诗话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著录,共有八十八种之多。在众多的宋代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派生出了明代“七子”的“格调说”和清代王渔洋的“神韵说”,又引出了宋以后“诗话之话”的话头,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专辟一卷义正辞严地履行《严氏纠缪》的职责。他们都毫无顾忌地站出来或抑或扬地来断这千百年公案。为什么围绕着《沧浪诗话》会出现这种纷杂的文学现象?这还要留给文学史研究家们去解说。本文试图解说的是《沧浪诗话》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宋代著名诗话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沧浪诗话》是一部从独特角度探讨诗之艺术性的理论著作。作者以禅喻诗,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的审美论题。从“妙悟”到“兴趣”再到“入神”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作者师古人、尊盛唐、准李杜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7.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之作。《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历来颇引人注目,现就其中的妙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严羽《沧浪诗话》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有很多佛教词语,对《沧浪诗话》中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以禅喻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的《沧浪诗话》(以下称《诗话》)是宋代一部最有特色的诗话。一般宋人认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顗《彦周诗话》)。故宋诗话,或“旁采故实”,或“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而《沧浪诗话》以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众多的宋诗话中脱颖而出。正如毛晋《沧浪诗话跋》所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  相似文献   

10.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之作。《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历来颇引人注目,现就其中的"妙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诗学的言说方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现代眼光整理传统诗学的著作并非从整体上受了翻译诗学专著的影响,而是广泛地受到翻译论文和普通文学理论的影响。现代大学体制的教学要求与文学史写作的诱导,使诗学著作有例可依。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挫折,从根本上刺激了中国诗学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低诗歌第一部研究专著,张嘉谚教授的《中国低诗歌》为中国诗学史作了一次宝贵的理论拾遗。文章在《中国低诗歌》基础上试图着重指出“审丑”写作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中心概念的“诗性正治”为一个民族的文学迷津指明了新的方向、“个体先锋”要求的不仅是叛逆性格,更需要敏感的艺术触角和杰出的语言天赋,尤其需要提防低诗歌写作当中存在的致命误区。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在继承前人以"风骨"为核心的古体诗审美原则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境"为中心的若干近体诗诗学观念。在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过程当中,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追求诗境,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他的诗歌理论,标志着近体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的艺术诠释体系是关于传统诗学向当代语境生成的一种新儒学经典。作为一种对传统诗学的道德命意重构的一种理论努力,《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诗学立场与存在论诗学志向。诊断并赎救文化艺术的偏失,诗学本体的个体心性设定,功能化的诗意言说方式这三个方面共同支撑了该论著的独特诗学框架。  相似文献   

15.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在词学中,亦是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范畴,而对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却总是散落在整个美学、诗学或词史、词派等的研究中,文章主要梳理当代词论者对中国古典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从整个古典美学或文论的角度;从词学理论的角度;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雅词进行分析的;词体雅化理论与学术思想结合进行研究的;从此四部分中抽离对有关词论尊"雅"观的研究以突显其研究概貌。  相似文献   

16.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1978-2008),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诗格》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诗学从维护人类天性高度来看待诗歌的作用,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思考诗歌创作情感、想象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以一种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去关注诗歌的情感表现,想象的飞腾等本质问题,抬高了诗人主体地位,因此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应该在19世纪西方诗歌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大成之作。在《诗经》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的流变,理清中国诗歌的性质。文章借助《诗经》文本,通过中国诗学理论来厘定中国早期诗歌的性质。这既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诗性文化特征以及《诗经》本身,并且还将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