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分布特征,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水平词汇及汉字等级考试大纲》所收动词为考察范围,界定出心理动词83个,并从动词的过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把心理动词分为心理状态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和心理变化动词等三类。分析动词的过程结构所得出的Vc3、Vc5和Vd分别表示双限结构和后限结构,这两类中没有心理动词。心理动词属于述人动词,我们把这三类动词放在述人动词系统中考察它们各自的位置,并分出了小类。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单音节心理动词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是指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动词。现以《醒世姻缘传》中的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该书中所出现的单音节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指明其数量、种类和句式类型。同时,又在纵向上与先秦典籍《荀子》、《列子》中的心理动词使用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简要地探讨了近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发展趋势,即语义丰富性和语音双音化,印证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逐渐发展演化的这一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石佳鑫 《海外英语》2023,(22):72-74
心理动词是动词的次类,也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心理动词的习得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这对正确掌握汉语心理动词的知识是不利的。在汉语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只有学好心理动词,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避免听话者的错误理解。文章意在通过对英汉心理动词二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展开讨论。最后指出英汉心理动词对比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会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教学策略,以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国内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在简单评述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古汉语心理动词的判定标准。从所带宾语、状语、补语及其过程表达几方面讨论《世说新语》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20,(1):71-77
统计《古尊宿语录》中心理动词的分布情况,分析这些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考察其历时演变轨迹,得出如下结论:《古尊宿语录》心理动词处于从中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6.
心理动词由于内部复杂,统一界定难度很大。文章尝试分为正向和反向两类,并分别从形式上给出界定框架,然后对前者做了细分,将那些用法更接近于形容词的心理动词提取出来,且根据它们的特点设定一个框架。又在这3个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对《动词用法词典》和《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心理动词作出判断和归类。  相似文献   

7.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O(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O(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动词最先由马建忠提出。自吕叔湘始,心理动词被单独列为一类,自此心理动词的地位大为提高,各种汉语语法专书和教材一般都会把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近10年来汉语心理动词引起学者的关注,不仅涉及心理动词的界定框架,还涉及句法语义、语义指向、认知、配价等各个层面。我们对所见到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列子》书中心理动词主要分为正面心理动词和负面心理动词,其中负面心理动词的个数和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正面心理动词;书中单义心理动词分为两类,多义心理动词也分为两类。分析书中心理动词的意义归属,可以掌握特点、发现规律,更好地研究词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2.
心理动词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范畴,以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国内学者研究心理动词都是从界定与分类、构词特点、词汇意义、语义特点、语法特征、语用学等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国外学者并没有以心理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只是在分析动词时提到并从语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俄汉语情感类心理动词的研究现状综述,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语学界对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分类存在争议。运用自由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探讨了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结果表明,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空间有2个维度:(1)认知/情意;(2)积极/消极。汉语心理动词被分成5类:(1)认知心理动词;(2)积极情绪心理动词;(3)消极情绪心理动词;(4)积极意愿心理动词;(5)消极意愿心理动词。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译佛经中《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一个,复合动词是玄奘新译《金刚经》中十分重要的词汇现象,运用梵汉对照的方法,考察3类复合动词,即“情态词+V(动词)”结构,“被动态标志词+V(动词)”结构,双音动词,可以揭示中古汉语复合动词的表达力和灵活性.梵语的汉译无疑增加了汉语的复合动词.  相似文献   

15.
围绕汉语的心理动词及理论框架与心理动词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重点探讨了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以期促进汉语心理动词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心理动词中like类和please类具有反向性,其参与者即经验者和刺激物都可以做主语,但是概率不同,经验者做主语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刺激物做主语的概率,汉语也如此。本文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对比两类心理动词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有一系列足部动词,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利用"词义成分-构成"分析方法对它们的语义特征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9.
武兴 《现代语文》2016,(4):65-68
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林杏光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的所有动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界定出373个状态动词,考察这些状态动词内部的时间结构特征,发现状态动词有五种不同的内部时间结构。A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无续段;B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有续段;C类状态动词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D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有终点、有续段;E类状态动词起点与终点重合、无续段。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现象主要表现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句子的谓语中心并在其后出现助词“着”等五种情况。名词之所以能用作动词与人类认知心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认知中的语义联想机制在名词用为动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活用和误用两种性质不同的转类现象进行了区分,并划分了转类和非转类、转类与兼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