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衡量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否已经建立的标志,就是看师生间有没有形成情感谐振,即教师的教导和行动能否感染学生,以达到协调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果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热爱学生的情感赢得学生的尊敬。那么,教师就会因受到学生的尊敬而产生工作的光荣感,从而更加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更加自勉,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完善的榜样;学生也会因受到有威信的教师的大力关怀和爱护而更加尊敬教师,努力学习。仿效教师的言行。换句话说,师生关系就能因相互尊敬而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这就意味着情感谐振已经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2.
漫谈尊师爱生黑龙江许殿忠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尊师爱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应该提倡。这里的尊师是对学生来说的,我的理解是指:1.学生对教师要尊敬、讲礼貌。2.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对教师的育人工作有一种感谢之情。3.学生对教师的教导、要求和评价,应...  相似文献   

3.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如何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师则会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上进心,有自信心,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学生会对教师有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台铜亨效传递与反馈的前拱暑条件。  相似文献   

5.
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公德,我们党历来就是这样主张的。学生要尊敬教师,全社会都要尊敬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全社会都要热爱学生。有些同志以为尊师爱生只是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理解太狭窄了。在整个社会造成尊师爱生的风气,才能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中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可以用"尊师爱生"四个字来概括。即:教师敬业、乐教、热爱学生;学生好学、尊敬老师。孔子是中国学校教育的开创者,其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有教无类的平等精神使其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也成了师生关系的典范。而荀子则指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的高度,确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地位:  相似文献   

7.
处理班级事务是班主任的职责。如何正确处理班级事务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确处理班级事务的前提只有建立起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班级复杂的事务。如果一个班主任认为自己至高无上,认为学生就要绝对服从,认为自己的话就是“圣旨”,对学生盛气凌人,采用过激手段,就不能妥贴地处理好班级事务。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确处理班级事务的前提。尊师爱生,即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怀揣着对教师的敬仰走进校门的,即使最调皮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在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在当前,我们应该有一种包含着成熟者与未成熟者、老一辈与新一辈、先知者与未知者的要求和期望,也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办好当前教学、提高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人格上平等、尊师爱生、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完善英语教师师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情感教育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人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情感输出,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可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促使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育中尽管一再提倡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师生之问只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种刻板而正规的活动,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无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都难以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王彦 《教书育人》2012,(25):10-11
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的发挥,维系着课堂教学的气氛,制约着教学信息的传输,影响学生个性的社会化与心理健康。而师生关系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我国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以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中尽管一再提倡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但在教育实践中 ,始终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师生之间只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种刻板而正规的活动 ,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在这种关系模式中 ,无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都难以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在师生伦理上是人格平等、教育民主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学中互为主客体关系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 ,又同…  相似文献   

14.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依靠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依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这种关系下,学生会更尊敬教师,师生之间关系会更加和睦。  相似文献   

15.
正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中需要面临的一个经常性问题,如何认识、理解和处理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回应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平等、尊重是其中的关键。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尊师爱生",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这一提法日渐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尊师爱生"的前提是一个"尊"字,它把教师的地位神圣化,学生处于"从"的角色,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是不平等的。由于缺乏平等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出于职责的教育工作,并不为学生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师生关系中的关键因素。尊师爱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爱生是尊师的基础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前提 ;会爱学生 ,是教师爱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尊师爱生是当前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把和谐作为尊师爱生的准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人格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并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捷 《河北教育》2000,(12):13-15
教育活动是教师的施教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了解师生的各自特点,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在论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时候,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一、尊师爱生。师生关系既是“业务”分工合作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教育传统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活动是教师的施教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了解师生的各自特点,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在论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时候,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一、尊师爱生。师生关系既是“业务”分工合作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教育传统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指一个教师的全部行为,包括行为、认识方面和情态方面的因素,如态度、兴趣、判断、需要和价值等。而教师人格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理解为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亲其师、信其道"——古老的智慧横亘千年沧桑,即使事易时移,它依然符合当今时代"和谐"的主题。多少年来,我们把尊师爱生奉为调节师生关系的准则。现在看来这是不够全面的:为什么老师对学生只能是爱,而学生对老师只能尊敬甚至敬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