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新时期,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审视宗教功能,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当代,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冲突和现实失范等。当今,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在转型时代的欧洲,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对欧洲大陆有着积极的建树,探讨其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够沟通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化解不同民族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长治穆斯林是山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长治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促进长治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宗教生态学的讨论逐渐由宗教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转向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态和谐、社会结构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宗教生态论视域下,研究洱海区域宗教生态系统内部的递变和融合及其与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矛盾和调适过程,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出宗教历史变迁轨迹,为更好地促进今天的宗教生态平衡与宗教关系和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传播文化、生成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特殊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文化以自身文化属性表达的目的性行为形成了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当前课堂申的文化冲突主要包括:应试教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文化的冲突:课堂中的制度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文本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等几个方面。只要能有效地进行调适,这些原来渊源不同、性质不同以及目标取向不同的文化,经过相互接近、彼此协调,在内容与形式、性质与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不断修正,渐渐融合,最终就会组成有利于和谐共生的新的课堂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农耕文明的条件下,印度虽然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同时也受制于各种宗教习俗的繁杂以及不同宗教意识的并存,印度文化因此形成太多的相互矛盾和使人感到怪异的现象。显然,传统色彩与现代文明交汇混杂所衍生的神秘气息,以及这个文明古国所深深积淀的不可思议的冲突与矛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如要成功实施,不仅要具有合法律性,还要具有合法性。但在现实的教育改革中,合法律性追求与合法性追求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消解这种冲突的策略是确立教育改革的合法律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动态统一观",并以此调适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客观个性的差异,外界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校长与教师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调适彼此之间和谐的良好关系,是当校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冲突对立,而是错中复杂的。宗教为科学提供驱动力,同时亦给科学铺设障碍。冲突虽有,可是渐渐地宗教会妥协和接近科学的新思想。要区分好科学与宗教的不同,我们要用积极、发展、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两者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散文作品有十分浓厚激烈的伊斯兰宗教情绪.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人类不同文化终将融会贯通.所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是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而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有着大众影响力的作家,把自己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作为普世价值标准加以书写,是不恰当的.张承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家胸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而敏感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宗教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既是不可避免.也是无法回避的.两者的关系,因异质而冲突,宗教文化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冲击;化解和引导,是宗教文化境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作出的积极回应;借鉴与吸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待宗教文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科学剖析其成因,指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看待宗教信仰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高校今后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和思想引导的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剥开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个案的迷雾①,在民族宗教冲突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今世界国际政治中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的根源,预测其走向并寻找其出路,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解决民族宗教冲突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文中还力图在识别“主体民教的冲突”与“整体对抗的民族宗教冲突”的前提下,对国际政治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类型进行深入分析,把民族宗教冲突划分为主体民族的冲突、分割性(或跨界性)冲突、移民性冲突、文化传播性冲突四种类型,警示人们主体性整体对抗类型具有参与冲突的人数比例最大、解决冲突所持续的时间最长、解决的难度最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最大等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进路在于把整体性对抗降级为局部性对抗、进而再化解为零度冲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统一战线宗教制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性规定、对宗教界人士与党和国家关系原则的规定、对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法律行为的规范、对处理宗教矛盾的原则性规范、对宗教事务管理的规范、对宗教发展方向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乔治·爱略特的一部早期小说《亚当·比德》为例,分析了作者渗透在这部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其同情意识思想、因果报应思想、利他主义思想及其对传统价值的尊崇几方面;并进一步探讨了爱略特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本文指出:爱略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她从小所受的基督教信仰以及费尔巴哈、孔德等人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16.
‘Love’is human eternal topic.What is the cultural osmosis fuction with‘love’in the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o analyse the conflicts appeared in the film is necessary.In this thesis,we focus on the hero and heroin’s characters,behaviors and conflicts.To make a disscussion and analyz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records and documents.We try to fi nd out a new spot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7.
查斯丁护教哲学中的理性原则是一种融摄性原则,区别善恶原则和带有预言性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8.
甘地宗教思想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地宗教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的重视,包括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二是对人的解放与人的价值的重视,包括宗教实践和宗教人道主义。甘地的宗教思想不仅是打开甘地思想和行为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是解析当今世界宗教冲突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9.
僧侣遗产继承存在法律上的空白,导致僧侣遗产继承时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文章通过对佛教僧侣财产来源进行分析,区分遗产类型,甄别继承主体,旨在充分研究法律与佛教伦理的基础上探讨僧侣遗产继承法律问题,进而整理、归纳解决僧侣遗产继承纠纷的路径。消除宗教习惯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理顺僧俗两界在僧侣遗产继承处理中的关系,同时,立法机关应当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予以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这才是解决纠纷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Giuditta Fontana 《Compare》2016,46(5):811-831
This article considers initiatives to reform religious education after violent identity-based conflicts in Lebanon, Northern Ireland and Macedonia. The Taif Agreement, the Belfast Agreement and the Ohrid Agreement mapped extensive education reforms and established consociational power-sharing in the three jurisdictions, altering state identity and inter-communal hierarchi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generates two hypotheses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religious education after violent conflicts: (1) religious education tends to entrench existing ethnic, national and political cleavages or (2) religious education helps further mutu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hesion after violent conflicts. This comparative research employs original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o evaluate initiatives to reform religious education (as a curricular subject) in post-conflict Lebanon, Northern Ireland and Macedonia. It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hypothesis reflects more accurately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helps entrench existing cleavages in these deeply divided societies, but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hamper short-term peac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