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换,最终划定了两国争论多年的滇缅“南段未定界”,即为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本认为国民政府之所以做出让步,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急需英政府的帮助开辟滇缅铁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由于在路线选择上,滇缅铁路要经过滇缅“南段未定界”,英政府即以“划定一条缅甸政府感到满意的边界线”为条件,迫使国民政府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2.
中缅两国的边界形成和划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之后,中缅边界问题产生,并在20世纪前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片马事件和班洪事件。1960年,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章对中缅南段边界问题和班洪事件作了全面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缅两国的边界形成和划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之后,中缅边界问题产生,并在20世纪前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片马事件和班洪事件。1960年,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件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章对中缅南段边界问题和班洪事件作了全面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可选择上升为"国族"或"民族国家",前者处于全新的国家范围内,后者则是自成一体,构建范围更小、种族类别更加纯粹的组织。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秉持坚定不移的领土认同,实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相互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站稳了脚跟,并自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总结了民国时期中缅边界问题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昭华 《历史教学》2003,25(12):15-19
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换文,最终划定了两国争论多年的滇缅"南段未定界",即为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本文认为国民政府之所以做出让步,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急需英政府的帮助开辟滇缅铁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由于在路线选择上,滇缅铁路要经过滇缅"南段未定界",英政府即以"划定一条缅甸政府感到满意的边界线"为条件,迫使国民政府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以来,在民族关系史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有同志持相反的看法,只承认中国历史上是多民族但不同意是统一的。以笔者之管见,这两种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都带有片面性。因而,由此对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等一系列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欲正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弄清楚古代和现代对“国”、“中国”两词理解的区别,弄清楚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和分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60年10月1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1961年10月13日,中缅两国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边界的议定书》。这一切标志着困扰中缅两国多年的边界问题获得彻底解决,也是新中国第一次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地边界争议。从既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以及中方的基本考虑,至于说缅甸方面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2015年,笔者前往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从事档案研究,查阅了大量与缅甸有关的档案文献,部分涉及缅甸官员与美方就中缅边界问题展开的讨论。这里,笔者选择其中的10件档案加以编译,从中可以看出缅甸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诸多私下考虑。  相似文献   

9.
中缅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贡赐外交是两国官方交流的最主要方式。腾冲是中国西南通道上的要冲,历史上很多时候,中缅陆路交流都经过腾冲通道而进行。和顺侨乡是中缅交流的产物,和顺人因其天时地利之便,在中缅陆路交流史上,以“通译”的身份为两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双版纳与老挝北部的民族多属于傣语支民族,与中缅中越关系相比较,中老历史关系的核心是和平友好。本文认为.元明清时期老挝地区与中国属藩属关系,其中清朝时期南掌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尤为明显。元明清时期在老挝地区的土司设制仅属形式.而中国并未对老挝行使国家主权。中老边界是随着澜沧王国的形成而产生的,此前双方没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澜沧王国的建立使之与中国有了边界问题。此后。中老进入国家疆界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而中老边界的确认则由中法以条约形式确认。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中缅勘界,除南北两段未定界地带争执不下,其他地段国界走向都已划定。然而,滇西“已定之界”在此后数十年间不时因界桩位置成中英争议事件,并且不乏边民私立、迁移界桩的现象,又以滇民移界桩侵入华境为特殊。边界成为诸多力量角力的场域,既是国家主权之争,也为边民生计之争。  相似文献   

12.
边界具有构建国家身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沟通国家间交往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时期其价值体现各有侧重。中印建交后,印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从构建民族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由此导致边界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功能削弱,政治功能淡化,经贸交流功能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缅佤族人民群众被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是特定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冲击,制度环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必然迫使佤族传统民族伦理文化在新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异质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差异性的扩大,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挝、缅甸和泰国4国着手在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的4国连接地带建立经济合作开发区。湄公河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加日玛西侧,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流出云南西双版纳州后称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km,流经中、缅、泰、老、柬、越6国,是东南亚最长的国际河流,也是沿岸国家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有“东方多瑙河”之称。4国经济合作开发区就是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缅甸与印度两国关系经历了从互相批评、敌视到互相接近并合作的转变过程。新世纪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迅速升温,两国高层互访增多,缅印迅速“接近”。缅印两国关系由冷转热、相互“接近”的原因何在?文章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外交、军事、非传统安全等角度对两者“接近”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有学者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民族、国家和家乡所涌现出来的内置于心中的沉甸甸的大爱,是对国家昌盛、国民幸福所凸显出来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民族共同体和生存同区间的一种认可,并促使其发展的信仰和情感。其核心内涵包括家国同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心、之意。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对于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中缅边界划分问题是新中国边界谈判实践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特例,中印边界的划分至今悬而未决,而中缅边界的划分早已成为中外边界谈判的楷模。本文以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以求探索出影响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用武力解决国家间领土纠纷的例子屡见不鲜,1812年美英战争就是典型的一例。美国趁英国陷入拿破仑战争之机,试图以武力占领英属北美(加拿大),但以失败告终,转而寻求通过制度安排解决与英国的领土纠纷。美英两国最终通过边界委员会协调和第三方仲裁成功划定了边界,为两国关系从敌向友的转变打下了基础。美英两国通过制度安排解决领土纠纷的成功实践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国籍(又称民籍)问题,开始大都是随着国家之间边界线的最终确立而出现在两国沿边地区居民中。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内,划定了西部中俄边界的大致走向,同时规定:“……此次换约文到之日为准,该人丁向在何处住牧者,仍应留于何处住牧。……所以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人随地归”成为中俄确定西部沿边人民国籍的原则。应该看到,这一原则是在不平等条约中与沙俄强行割占中国大片  相似文献   

20.
壮泰族群包括中、越、老、泰、缅、印6个国家的27个同根同源民族,从中国迁徙到不同的国家后,既有不同的文化,也保持了他们原来的共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