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是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的精神。用游戏理论来分析,游戏是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应该内含于教育过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倡导游戏精神对现实教育的目的取向和实施方式可以起到纠偏作用,有助于教育活动走出急功近利的泥沼,关注学生精神的丰富和人性的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形成完整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游戏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是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的精神。以游戏精神观照儿童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儿童教育目的取向的合理化,而且有助于儿童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儿童教育应当从尊重儿童自由、唤醒儿童体验、鼓励儿童探索等方面把游戏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儿童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然而在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游戏精神却面临衰落:知识和规范教学将游戏驱逐出了教育的领域;商业利益殖民了游戏的乐园;电子玩具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儿童游戏精神的衰落现象值得教育关注。  相似文献   

4.
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游戏性规定了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以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为己任的教育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应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即具有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展示、创生、对话的精神。具有游戏精神的教育强调确立"游戏人"的教育目标,创造"游戏场"式的教育情景,开展对话和生成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以游戏的方式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也是幼儿教育本身的要求。然而在我们近年来的教育中追求"高大全"和尽善美,外在的强加和过度的人为干预,教育脱离了本真的轨道。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中,游戏观念与具体行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实践游戏回归自然,首先是精神层面上的回归,教育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法则,游戏回归童心,回归生活;其次是物质层面上的回归,游戏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架,游戏回归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的游戏品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教学作为师生教育生活的存在方式,理应具有游戏的品格。人类早期教学充满着游戏精神。随着班级授课制、心理技术的引入以及教学中计划性和工具理性的加强,现代教学已基本丧失游戏的品性,中国的教学尤其如此。为此,教学应呼唤人的回归,反思计划的界限,培育游戏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方式,游戏精神是从具象的活动中提炼的精神实质,它是游戏的本体追求和价值所在,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为自由自主性、愉悦体验性、自在目的性、自为约束性。而当前师幼互动质量偏低,表现在师幼互动中体验贫瘠、自由缺失、创造匮乏,这与游戏精神背道而驰,使幼儿教育失去应有的灵气和活力。在幼儿教育中,应以游戏精神引领师幼互动,实现彼此尊重、愉悦、成长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意义上的游戏教学观,仅仅将游戏作为促进教学的外在手段,忽视了人当下的现实存在,窄化甚至偏离了游戏教学观的本意,而本体论意义上的游戏教学观则强调游戏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游戏的内在品性决定了基于游戏精神的课堂教学的可能与必要。构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人的教学目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强调充分投入与积极体验,教学内容主张师生对话基础上的课程创生。  相似文献   

11.
瞬息万变的数字技术和游戏正在通过控制儿童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来改变他们的思维与交往方式。尽管如此,数字化儿童游戏不能被简单归类于“精神废物”,它们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游戏是儿童人性自由的表达,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是儿童的有规则活动,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因此,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精神、独特的教育方式与多元化课程形态。这些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重构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基于高阶思维实现游戏课程化,要让游戏成为儿童的深度学习方式和儿童的思想实验,以此实现快乐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2.
教育游戏是指在游戏化学习和娱教技术的指导下,将学习因素和电脑游戏因素有机结合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新型教育方式。游戏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游戏的情境中习得知识、技能和情感,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是教育游戏产生的主要理论依据;娱教技术以促进学习的生活体验和乐趣来实现教育目的,是运用各种娱乐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育思想。针对当前教育方式单一、机械的现状,我们以某中学为例,展开了对教育游戏的现状及前景调研,借此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有效性提供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姚晓宾 《江西教育》2023,(15):92-93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以结构材料为载体,以动手操作为方式,以构造形象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活动。建构游戏不仅能够培育幼儿的游戏精神,还能够培育幼儿的合作精神,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与深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主要的发展方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此可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游戏化,用其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幼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本文就针对游戏精神的影响,以及游戏精神在幼儿课程中的运用策略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5.
游戏与教育密切相关,游戏是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游戏人”进行过研究和论述。20世纪初,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对游戏做出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正式提出了“游戏人”概念。“游戏人”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是游戏参与者,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游戏活动,教学自然也是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人”理论视野下,师生均可视为“游戏人”,教学如游戏,通过游戏而达成教学目标。将游戏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相结合,挑选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学生天性喜爱游戏的特点,游戏教学已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这一手段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育者只把游戏当做一种形式,却没有用游戏的精神开展教育活动。本文基于相关游戏论,分析什么是游戏精神,论证游戏精神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并倡导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贯彻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幸福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是造就幸福人生的基石。游戏是幼儿的内在需要,是幼儿精神世界的表达形式。幼儿园幸福教育应始终以维护幼儿天性为本,将幼儿和教师的游戏精神贯穿于整个幼儿园生活中,使幼儿园幸福教育由理想变为可能直至现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被称为"儿童的世纪",儿童文学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经典顽童形象。"玩"是顽童外在的特征表象,"顽"是儿童内在个性的张扬,力量与自由是顽童游戏精神的深层追求,顽童通过游戏寻找快乐的实质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正从对抗逐渐走向相容。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与人类文明同在,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教师有可能形成游戏精神,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游戏精神能够使教师超越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的束缚,有助于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幸福的实现。教师要热爱教育生活,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努力走向职业的自由自觉,体验教师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教育即游戏     
教育本质具有生成性、发展性、多样性。游戏是教育的本质之一,游戏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在异化劳动下,游戏与劳动相分离。人为了摆脱异化劳动,需要游戏。但娱乐类游戏只能使人性暂时恢复,只有本真劳动才能使人性根本恢复。本真劳动就是游戏,它实现了游戏与劳动的统一。本真的教育也是游戏,是教育工作者的本真存在方式。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视教育如游戏,在教育中追求、展现与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