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慈悲道场忏法》,译名为kanti qlγuluq nom bitig。该文献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语言特色鲜明的一部佛教文献。本文从文献简介、文献研究概况、文献价值及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文献本身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郜同麟 《家教指南》2017,(6):121-12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连戏     
正《佛说盂兰盆经》里"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唐、五代时期被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成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此后故事渐趋发展完善,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都城里《目连救母》杂剧能连演7天。到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剧本相继行世,大多着意渲染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而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等情节,很多情节都可独立成短折戏,如《下山》、《哑子背疯婆》、《王婆骂鸡》、《赵花打老子》等。因此,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日出。  相似文献   

4.
徽州目连戏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80-80
目连故事源自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及唐代的《目连缘起》和《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说的是王舍城中一个虔诚信佛的家庭,傅相、刘青提夫妻生前和死后的一些经历。以及他们的儿子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脱离苦海,只身前往西天取经,学得佛法,深入地狱,救出母亲,全家团圆。最早的演出,大约是北宋末年在汴梁(今开封)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民间艺人演《目连救母》和卖《尊胜目连经》、焚盂兰盆等相关连。是佛教中元节的一项内客,带有祭祖、报丰收、祭新坟、赈孤魂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本《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最重要的忏悔文文献,对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吐鲁番发现的七叶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原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及注释。  相似文献   

6.
《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是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可能产生于金元之间.本宝卷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劝人要学目连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深恩.除结卷部分外,其结构由许多基本相似的散文加韵文组成的演唱段构成,是在祭祀祖先、追念亡灵的活动中演唱的.本宝卷的故事情节及某些细节描述继承了变文和缘起文,但在形式上与变文和缘起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五个系统的目连变文各具特色,同中存异。在《盂兰盆经》的基础上,目连变文通过移植佛典中的相关故事或情节,借助移花接木、渲染神通威力和地狱惊怖场景的手段,大大增强了其文学性,目连的文学形象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潘双林 《学语文》2012,(6):51-53
议论文写作如何能做到说理充分?无他,剖析而已! 何为"剖析"?《说文》中解说"剖,判也。"又解释"判,分也。""析,破木也。"《广雅》中解说"剖,分也。"《声类》中解说"析,劈也。"一从半从刀,一从木从斤(斧),都是用利器将竹木一类的东西剖开。显然,"剖析"的核心意思就一个:剖开,分开。古人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就不仅强调了剖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始家宜丰"说,源于《太平寰宇记》所引的《图经》,宜丰县认为此《图经》为梁陈时所编撰。但梁陈至唐朝均未见有《宜丰图经》。另据新校《太平寰宇记》,"陶渊明始家宜丰"乃后人窜入之作伪文字。事实上,此说应当是南宋人附会而成。  相似文献   

10.
张永亮 《文教资料》2012,(16):27-29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发表于1918年,是根据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欢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本文通过梳理良秀画《地狱变》的时间历程,并通过文本引证结合对良秀人物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良秀的至上艺术之旅,即"睁着眼"而不是"回首"去寻找至上艺术。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被赞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属武戏范畴,武打艺术是目连戏中的精华,在目连戏的发展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目连戏尤以武打、杂耍见长,深受观众的青睐。同时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又是徽州伦理、道德和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连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戏剧,明清时期徽州祁门人郑之珍取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本子重新编撰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开始在皖南民间演唱。戏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教的救度思想、道教的检察思想、阴间的审判思想以及民间的临终追荐与超度思想等,这些宗教思想通过戏剧的演唱与流传对皖南乃至江南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简论《目连救母》为中国戏曲剧目之祖,并通过梳理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重点阐述《傅天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民间传承的角度,论述赣剧"江湖十八本"的产生及其特点,并结合赣地地理、人文特点以及赣剧历史给予分析,揭示民间各地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目连戏现象的形成作了剖析,并就目连戏对我国戏曲以及在民间社会思想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辰河高腔目连戏的特点以及对目连戏所做的贡献进行了初步归纳,对目连戏的传承和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安徽贵池目连戏流承至今 ,与贵池独特的人文背景相关涉。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宗族观念的强盛、山民的心理需要等促使目连戏产生、发展。贵池目连戏共有筹备、祭五猖、搬演正剧、玩杂耍等四大文化环节。演唱具有曲牌体艺术 ,尤以高腔为主。其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与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以古本莆仙戏《目连救母》和《吊丧》为例,归纳其中使用莆仙方言俗字的几种类型及用字歧异现象,并和梨园戏剧本俗字作比较,说明大量相同的俗字可作为莆仙戏与梨园戏以及莆田话与泉州话同源关系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戏曲艺术走进高校音乐课堂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共六出,讲述了财主卢至虽有万贯家财,于人于己却悭吝至极,天帝释为教化卢至,假幻其相貌,并将其家私尽意施舍,最终卢至在世尊点化下开悟证果的故事。一般认为,该剧是自东晋时期的《卢至长者因缘经》敷演而来。但据考证,《一文钱》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更早的《旧杂譬喻经》中"昔有四姓名伊利沙"一则,但在情节上有诸多变化,其与《旧杂譬喻经》中佛经故事及《卢至长者因缘经》互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