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追忆德江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主题发言及参会论文,从傩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傩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傩戏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会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黔北乃至整个贵州傩戏傩文化的高度关注,从而有力地推动贵州乃至全国傩文化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一、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1992年成立时为“傩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改现称)作为专业的傩文化研究机构,在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省民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展”,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在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傩戏,被当地人称之为"跳菩萨"。文章以沙包乡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跳菩萨"傩戏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分析这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来促进当地以更好的方式注重和传承这种文化,在传承此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119-120,127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傩文化,至目前,对傩戏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傩戏音乐所处的整体社会人文环境却令人堪忧,这对傩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严重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7.
论赣傩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赣傩文化资源能够在丰富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促进赣傩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理和保护。赣傩流布地域广泛,群众基础扎实,其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同时具有突出的参与功能和明显的聚合效应等特点。本文从资源发掘整理、展示手段提升、资源整合、营造旅游环境等方面对赣傩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的通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贵州德江傩戏源远流长,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几年来,德江政府一直重视傩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德江傩戏保护方面的部分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德江傩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临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河州乡傩更以古朴生动的表演形式跨进世界"傩文化"的研究领域。在河州乡傩艺苑中鳌头乡傩更是独树一帜,鳌头有"临夏傩戏之村"的称号。本文在源起、发展、现状、内容等方面展示鳌头傩的特有魅力,期盼有志之士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傩文化成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文章对道真傩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在分析目前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道真傩文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傩丑是维系祭祀力量、人神信仰、天地象征、乐仪娱艺的远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维的主要因素,是身份多元的中华种源文化。集群化的傩丑遗存是庞大的人文原生态认知场,万余年文化辐射,形成了包括社会生态圈、傩群文化圈、原始经济圈、教育教化圈的傩丑集群文化,蕴含民族表情史、动漫本质要素、前戏曲萌芽、野性创意智慧、非言语(文字)传播、原始思维发展等元素。从原生态丑学考察傩文化在我国首次以培育"集群"文化方式引导构建原始社会运行模式与原始文化集群化演变,在傩群文化背景下探究我国原始形态的"和谐社会"构建样态,借鉴傩种源文化血缘、演替、同构关系的建构追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渊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17.
陈玉平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1):111-115,129
2012-2013年,贵州傩文化在展览与表演、经营与开发、传承与保护、调查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经营与开发处于较低的层次,学术研究上没有国际性的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和文化艺术节,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热闹景象显得有些冷清;保护方面有许多方法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从整体上看贵州傩文化仍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徽州傩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汲取周边地区傩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精髓,形成了古老稚拙、粗犷豪放且极具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徽州傩正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的窘境。针对徽州傩面临的危机,尝试利用徽州文化底蕴和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傩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争取创建有徽州特色的生态傩文化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19.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二神分别被制作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傩公傩母至迟出现于唐代。有关傩公傩母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放牛娃供奉人头型;洪水—兄妹婚型。后一型传说可视为伏羲女娲神话的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