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试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现象或教育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制度,由一些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隐性规则系统组成,深刻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质——天人协调、取象比类、崇德利用、贵和持中,以及其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决定了应试教育制度的生成,制约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制度的伦理道德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指导和支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既为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伦理价值基础和导向,又为教育制度的运作提供了伦理道德担保。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 ,超前作用。只有教育具有超前行为 ,才能培养出有超前思维意识的人 ,才能推动社会超前发展。1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 ,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 ,它偏重知识的传授 ,在学科中偏重考试科目 ,偏重分数 ,偏重尖子生的培养。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就使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变为迎接单纯的考试 ,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追求目标 ,以分数高低优劣 ,考试成绩论成败 ,以升学率论奖惩。它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一鸣 《教育研究》2005,26(12):72-75
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历史上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观。事实上,数学在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多元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推进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在于为人类文明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隐性教育方式出发,价值观隐性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目标,更需要将这些意图和目标融合在隐性教育所需的各类传播载体当中。信息时代孕育的各类新传播载体,其特点恰与隐性教育契合,形式灵活多样且为社会各类人群广泛、自主、便捷地接受和传播,以实现潜移默化而高效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存在决定着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恰恰体现和适应了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之所需。和谐思维具有科学内涵与合理外延,它强调了发展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内的全方位的的发展,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与实践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结构、师资力量、课程分布不均衡,隐性课程缺失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通识教育理念内涵认识不清、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片面需求和应试教育制度的深入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定位通识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资源和学科结构、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借助网络工具及网络技术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做出的网络化思考方式.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逐步被人们认可的,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场域与社会结构的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思维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思维,消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性思维,以隐性教育思维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维的不足.在当代中国,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应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关系性思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把教育对象同他们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把满足网络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与发展需求同提高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多维度地引领他们确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入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指导和支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既为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伦理价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教育以育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教育理念到运作方式上都存在着各种人为的偏差,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应试教育。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用美育的眼光去加以审视和校正,使之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有辩证法思想;需要正确认识传统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接纳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需要冷静地分析升学率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我们不忍心学校教育老是停留在应试教育方法上,但在教育思想方法体系所形成的连续塔级结构中,素质教育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素质教育不能拒绝记忆能力和量化评价思想;考试和素质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开始,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教育内部可以有许多作为,比如教材设计、试题编写、降低考试难度、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从素质教育到生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显示当前的教育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实。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的转换,需要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是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于矫治“应试教育”,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成为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是密切联系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道德、心理等社会问题的"敏感地带",而多元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尤使在消费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普遍存在精神追寻的迷惘;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误区,加重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萌动与性躁动的困扰,使成长的步履常常误入迷途.青少年报告文学以直击现实的积极姿态,关...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下中国高中教育双重性格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高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即高考主义和素质主义。现实的局面是,高考主义实际取向的力量强大,造就了一个考试型的学校时代,形成高中教育的矛盾性格。而素质主义理想取向依赖着时代的支持,正在成长,它必将成为引导高中解决矛盾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6.
"应试教育"是教育在社会各种利益和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异化的实践。"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考试是维系教育公平的底线。"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育异化为应试教育,但升学率依然应该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不能把"升学率"推向"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甚至不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少年宫这样的培训机构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丧失了应有的教育职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校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校外音乐教育应打破传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功能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介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发挥着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协调高等院校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政府管理和高教自治的有机结合;确立高等院校基本入学资格,促成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规范高等院校及其专业设置基准,维护高等教育质量,整合高等教育系统;维护教师的权益,促进教师专业化;研讨高等教育问题,捍卫高等学校的自治权;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美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成功运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妍妍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7):49-50,68
以提高高职专学生英语素质为目的,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的不同教育理念进行分析。从如何提高高职专学生英语素质的方法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要通过培养语言素质、理念素质、开发学习潜能和独立学习能力等来提升高职专学生的英语素质的方法,以达到高职专学生能够培养独立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生态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层次、开放、有序的德育生态系统,它强调道德教育各要素有机关联所形成的整体结构。道德教育生态的和谐是道德教育与人、社会和自然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自身内部多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和谐。道德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体现道德教育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即尊重主体、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