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在语文语篇教学中,必须既重视言语,又重视语用,努力做到"言意共生"。过去,我们对语文语篇的解读往往采用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即文本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对课文的语篇解读往往是"模式化"的"唯心论"。真正的语文语篇解读,应当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感觉、原初印象。直面学生的经验,直面学生的生活,是语文语篇教学的应有向度。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果有语文教师还秉承传统语文教学,就不被人看好。脱离教材而随意生发人文性,为了追求人文性而冷落文本,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表面上很叫座,但实际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养成。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努力追求对文本的超越、升华,最后内化为学生生存生活的营养液。我认为,夯实"俗"、最终"雅"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的现象:文本被图解、语文被泛化、文本被架空、语言被虚化等。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提出了四条对策:紧扣文本直面语言,反复触摸,培养语感;抓意蕴深刻处,咀嚼语言,加深感悟;寻找学生情感触发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小题材,放眼生活大世界,以人文性为依托,让文本的工具性焕发无穷的魅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善于"小"题大"做"——着眼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小题材,放眼生活大世界,以人文性为依托,让文本的工具性焕发无穷的魅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阅读界限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辨能力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韩李之争"的焦点之一。教材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界限有三个维度:宏观方面的主流价值观维度,中观方面的语文课程特点及语文学科文化特质维度,微观方面的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形成机理及学生的语文思辨心理状态维度。三个维度只有形成宏观、中观、微观逐层"俯视"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辨能力才能走在"正道"上。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堂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比较教学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这需要语文老师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比较阅读教学能挖掘文本更多内涵,体现文本价值的立体作用,又不游离文本的价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泛人文化倾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不是语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但在研究中,却把这二者混淆了。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对文本的浅层次处理,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或"意识形  相似文献   

9.
正在后现代文学批评家的眼里,一篇篇文章都是可以被读者"再创造"的,它的意义可以被读者无限诠释、赋予甚至被改写。因此,后现代文学批评家将这一篇篇文章称之为"文本"。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赋予这一篇篇文本以意义,在考场阅读理解中迅速抓住文本核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细读文本"。一、直面文本,获得原初体验很多同学,阅读书籍尤其是课外书籍,总喜欢大致、粗略地获得内容简介。在课内阅读语文课本对文本进行分析时,也总是喜欢参考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一.把握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这是目前在中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媒介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延伸,媒介素养和语文素养都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有关"新闻"的内容应该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大众媒体信息已经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亲近印刷文本,提高深度阅读的能力,警惕大众媒介文本对经典文本的消解和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瑾 《甘肃教育》2020,(2):187-187
阅读不是表面的、静态的、浅层的,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脉搏"深处,反复品味那些一不小心就被忽略、被遮蔽、被遗忘的地方。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走向纵身,变得开阔,师生才能拥有更大的吸纳力。语文教师尤其要拓展阅读的视野和边界,让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呈现出一片更为辽阔、更为璀璨、更为厚重的教学时空。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视语文学科为一种工具,或多或少的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在看似情趣盎然的教师讲解中,学生的独特情感被无情的扼杀了。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教师只有善于营造语文情境,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其获得人文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单纯从字词句段来分析理解文本.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体验文本的权利,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从文本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并提升其语文素养,这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爱之链》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高中语文教材从文本内容出发组元妥当吗? 本轮课改的显性成果之一,就是从文本内容出发按专题知识组元的语文(必修)教材纷纷登场.显然,目的就是为了借语文教学这个阵地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说是"文化素养".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究竟孰主孰次?"工具"与"人文"究竟谁是金字塔的塔基,谁是金字塔的塔尖?  相似文献   

17.
于明福 《学周刊C版》2013,(4):118-119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仍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追溯课程改革前,教师一味抓语言训练,忽视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新课程改革伊始,随着人文性的提出,有些教师又一味地强调感悟,将语言训练抛之脑后。就这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被割裂开来。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挖空心思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摆花架子,而脱离了文本,一节课下来,不知自己在教些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静下心来思考,我发现,语文教学还应该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选择了《少年  相似文献   

18.
"学趣体验"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学识修养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语文教学情趣因素的发掘,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语文教学须潜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转学成趣,还原语文应有的魅力。对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应对策略。一、在还原语文本色中呈现情境1.还原文本情境。语文教学一定要贴近并再现生活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感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于多读,一是在课堂上多朗读,二是扩展课外阅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而传统教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忽略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忽视了语文的情感陶冶作用.依据新的教育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培育功能,注重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品味,沟通文本阅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