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北方的红山诸文化中,野猪崇拜一脉相承,兴隆洼文化有整猪随葬和猪首石塑龙,赵宝沟文化出土了带野猪纹饰的陶尊,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是野猪与蛇的组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则发现大型石雕猪首。另外,红山先民由野猪崇拜引发了猪龙崇拜。这些考古发现显示在中国北方古文化中,野猪崇拜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有序的,其中蕴涵着原始先民对野猪与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野猪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龙文化经久不衰、龙元素亘古弥新这种相融共生现象的初步探讨,深入挖掘了龙元素的历史经典性、长期流行性以及设计时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龙元素在时尚设计中造型、纹样以及文化的应用可行性,验证了龙元素能够和谐地应用在时尚产品设计中,龙文化能够提升时尚设计魅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龙文化经久不衰、龙元素亘古弥新这种相融共生现象的初步探讨,深入挖掘了龙元素的历史经典性、长期流行性以及设计时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龙元素在时尚设计中造型、纹样以及文化的应用可行性,验证了龙元素能够和谐地应用在时尚产品设计中,龙文化能够提升时尚设计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5.
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龙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龙形象的形成与龙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龙复合形象的形成是氏族族徽、氏族之间以及氏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过程,是中国人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6.
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兼论中国龙的原型及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越地农村遗存有以"龙圣"祈龙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龙圣"与学人一般的想像大为不同,往往只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还可以是昆虫.由这一事实而参之以上古文献,可知,在中国先民的心中,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这种无一定之形、无一定之性的龙,其实正是中国龙的原型所在.龙难以在我国古代找出一个相应的具体物种,但却又是我们先民早就感知,久久无法抹去的一种信仰对象.那么,它最初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一个与风雨有关而又足以使蒙昧先人心灵震摄的力量,那便是交加着暴雨与闪电的"longlong"雷声.今天我们所见的龙形,其实不过是后人依意托物而附会出的一种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蔚为壮观。成语是经过高度提炼和概括的语言,龙文化遂在成语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龙与其他事物搭配而构成的成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龙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文化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龙文化是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文化体现的兼容综合、造福众生、开拓进取、与天和谐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文章介绍了龙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龙的文化意蕴,分析了龙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淮阳为羲皇故都,因人祖伏羲在此定都并创建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在淮阳,龙是指人祖伏羲本身,他是龙的化身,人们祭祀伏羲时即认为伏羲就是龙,这体现在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方面。淮阳龙文化虽历经千年,仍焕发着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今天,作为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继续展示着它的号召力、凝聚力,并与时俱进,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龙文化与伏羲文化一样,已然成为了本地的徽识。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些猎食恐龙,如角鼻龙、虚鼻龙和窃蛋龙,身体长得出奇地小,体重也很轻。它们用后腿奔跑,这样就可以用前腿和爪子来捕捉蜥蜴和小哺乳动物。有些专家认为,现在的鸟类很可能就是从这种体型小、动作灵敏的恐龙进化而来的。群体猎食的恐龙腔骨龙是虚骨龙的一种,生活在北美洲的干燥平原上。它们成群结队地快速跳动,捕猎小动物。群体猎食的生活习惯,可以保护它们免遭更大的猎食动物的侵害。  相似文献   

13.
按照古籍的记载,中国龙应该有"屈伸从时"、"变化无形"、"上天入地"、"依水而生"、"动有风雷"的特质,闪电符合龙的这五大特质。从甲古文中的龙字看,龙字的主要部分就是闪电形状的简单变形,并带有造字者的主观意识。所以,龙的原型是闪电。因此,龙是中国古人对闪电认知后的具象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演化后为权势、祥瑞、高贵、尊荣、幸运、成功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文化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濮阳龙文化研究在关于龙的起源、演变、性质问题。龙形遗存的天文学、地理气候学研究,龙与中华民族起源和历史,龙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许多共识。目前濮阳市应该开展对龙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将龙文化及其精神融入濮阳城市形象设计,开发龙文化旅游,对内提升濮阳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文化自豪感,对外提升濮阳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龙年说龙     
阿蒙 《神州学人》2000,(1):25-25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入。龙的意识大抵沿自古代炎黄先民的图腾崇拜。古时典籍称:伏羲之母华肯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富神的足迹,感孕而生伏羲。伏羲文娟“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炎帝之母在华阳淤玩,看见神龙一有感而孕,生炎帝。炎帝“人身牛首”《正义)引(帝王世纪》。作为部族的徽记的龙,其形象随历史的演变、氏放的融合分化而不断变异。定型后的龙的形象大体是这样的:牛头,象鼻.鹿角,马鬃,蛇躯,鳞身…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沁源县流传着许多和龙有关的传说,如龙母的传说、五龙的传说等,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传说系列。这些传奇性的、描述性的故事与当地的龙王庙相结合,建构了一个与世俗相区别的神圣文化信仰空间。当地龙遗迹主要表现在龙王庙的修建以及龙与地名两方面。沁源龙被赋予了求雨、祈福、伦理道德等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龙文化。  相似文献   

17.
汉民族在上古时期就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龙象征着神圣吉祥。汉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因而至今汉民族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自豪。因而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龙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在韩国也有较为崇高的地位,与韩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龙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为和龙相关的熟语。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和龙相关的熟语的比较,分析龙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地位,以更好的了解中韩文化。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可以从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深刻剖析芥川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和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积淀、条件和必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论述“龙——由图腾崇拜到皇权象征”的演绎历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龙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原因、过程及龙图腾的形象特征;第二部分在追叙华夏民族融合、形成过程中,说明华夏族的先祖如黄帝、炎帝、颛顼等“人王”就是龙、龙的化身或驭龙的先圣;第三部分是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氏族社会的瓦解,龙逐渐变成了氏族贵族以及后代帝王通天的工具和权力象征的情况、原因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