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政府成立后,民间保守士绅和各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和开展尊孔祀孔活动,1934年,在蒋介石等人的提议下,国民政府通过尊孔祀孔提案,并在山东曲阜举行南京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主持的规模宏大的尊孔祀孔活动,推动了全国大规模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手笔"主要表现为发布王言与润色王道两种类型,张说的"大手笔"属于后者.在润色王道的过程中,张说以"大手笔"为开元王朝树立了光明、正义的政治形象,提供了自觉、理性的进取动力与高远、超俗的政治理想,并以精巧的构思向朝廷、时代展示了这种政治理想在当下实现的可能,并促使其在开元王朝得以实践,从而在事实上完成了开元王朝政治理念从功利层次向王道层次的提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道思想最早由孟子系统性地提出,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从"王霸之别"、"性善论"和"民心"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4.
进入日益巩固而成熟的大一统政治后,隐逸文化系统之还能继续存在,社会政治系统对其之所以还能够容忍,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影响深远的王道、霸道政治观念有莫大关系.可以说,社会政治系统(政统)与隐逸文化系统二者,正是在"王道"政治理想上,找到了相契合之一点,而能相反相成,尽管他们各自在对王道政治理想的追求上,动机和目的是完全迥异的.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奉天教育》杂志和《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一)》为基本材料,通过对殖民者文本与被殖本者文本的解读,透析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教育方针的殖民文化特征.具体概括为:以排斥中华民国教育为提出伪满教育方针的基本前提;以天皇体制的“王道”之治为确立伪满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以“日满一体”为实现伪满教育方针的终极目的.力求揭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三省学校德育的严重文化伤害,反驳日本右冀对东北殖民地教育史的美化,以促使日本能够正确认识文化殖民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曾被中国先哲当着论证合理良好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即使其遭遇着现实的理性批判;天理观,一个类似康德道德哲学命题,从.纯粹理性"角度一举颠覆先秦思想家对王道的向往情结,把"理"作为一个衡量批判现实政治的利嚣,为理想的应然美好政治生活(新王道)给出了新的逻辑上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8.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王道"追求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现象。除了儒家极力推崇,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对于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吕氏春秋》以"王治"为主旨而博采众家之长,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的形势要求,不仅上承先秦诸子,同时下启汉代学术。"王道"思想诞生以来,深深影响到后代社会的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利用伪满政权这块"遮羞布"对广大东北民众实施了整整十四年的殖民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所推行的殖民奴化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涵盖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为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更好地实施奴化社会教育,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伪满初期就通过伪满政权制定了奴化社会教育方针,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动,不断地对奴化社会教育方针进行修改和"完善".伪满时期日伪所制定的奴化社会教育方针凸显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实施的殖民奴化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伪满时期的东北电信发展与日本侵略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政治军事的重要辅助,电信在这一时期也被极力推进,在技术和网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网络基础上形成了伪满电信的公众系统及军政电信系统。强化了日本及伪满的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2.
程氏兄弟之经说展现了他们的王道政治理念,即认为王道本于天理,王心与王政为王道之纲宗,在王道之权衡上有传德与传道之区分,尧舜、三代与孔子是王道政治理念之楷模。王道政治的实质是不偏不倚、万世不易的中庸之道,其具体表现是文质彬彬、情理交融的礼乐文明。按照二程的王道政治理念,历史上只有尧舜及三代之英能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秦汉以来以至于宋,则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而已。与自由民主政治相较,王道政治始终以和谐共筑的原初整体为出发点(内圣外王的整体),而自由民主政治在其本质内容中蕴含某种根源性的分裂特征(德性与政治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王通是隋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以"明王道、复周孔"为己任,为推行王道政治和培养佐世贤才,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道德教育方法,主要内容体现在《中说》中。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政治伦理中,王道与霸道的观点承载着完全不同的道德判断。王道作为带有明显理想主义特征的政治理论,一直为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奉为治世大道而倍加推崇,而霸道虽然始终未能在儒家学者所认可,但在春秋五霸、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实践中,却成为统一国家、结束乱世的有效方法。王道与霸道的争论在秦汉时代被消解,并成功地被集合于帝王之一身。《三国演义》展现出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也蕴含着"王霸之争"的影子,其中被作者赋予理想君王色彩的刘备一生中遭遇到的政治挫折与胜利,正是王道与霸道在相互斗争中走向融合的鲜明写照。刘备前半生以仁义为理念却屡遭失败,后半生外行王道、内行霸道,"霸王道杂之",则大获成功,建立帝业。其中巨大反差所蕴含的道理是儒家"王霸之争"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分歧,以及两者在融合之后对于封建王朝统治的巨大功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王道与霸道兼施的政治思想,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现实意义。"王霸兼施"的思想不仅对治国适用,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从教育的视角来解读王道与霸道的思想,从而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诠赋》谓两汉苑猎、京都大赋于形式上是大铺陈,内容上蕴大义理。赋指相如《上林》、扬雄《羽猎》、班固《两都》、张衡《二京》。大铺陈表现为结构上由巨丽经靡丽归仁丽范式。大义理是赋作中蕴蓄的仁政、王道旨归。"巨丽"为空间广大、品类繁多、城池坚固、宫殿富丽,是未定公、私前的自然美。"靡丽"是汉天子穷奢极欲奢侈腐化的"淫猎"、"淫乐"等。"仁丽"是"王道"内容的铺陈。"王道""以民为本"为出发点、以"仁政"为内容、以"天下归往"为归宿,是形成于先秦的儒家政治思想。这些赋篇在对"王道"具化铺陈中,还与时俱进地提出对当下中国仍具现实意义的"王道无外"、"守在海外"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到政治最为坚实的初衷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获得正当性的最终源泉在于获得百姓心悦诚服的拥护。法家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论,是独立于儒家"王道政治"并谋求长治久安的治国原理,并非儒家学说主导下只能应对"乱世"的学说,司马谈"可行于一时之际而不可长用也"的断语不足以定性法家学说。今日研究法家,应该超越历史的成见与偏见,超越法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学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涵的深刻政治原理。  相似文献   

19.
东汉后期,针对政治腐败、法令废弛的末世之象,崔寔提出统治者应通过"参以霸政"的手段来解决政治困局。显然,此论与汉儒尊崇王道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因而古今学者对崔寔的评价,无论批评或肯定,大都基于儒法之争、王霸之辩的传统视角。其实,在崔寔的语境中,所谓霸道,既是一种针对两汉以来政治文化发展困局,亦即"百王之敝"的解决途径,也是对正统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思想之不足的弥补,因而并不应将崔寔所论之"霸"完全视为王道的对立面。为了论证霸道的正当性,崔寔还借助春秋时期的诸侯尊王攘夷、奉行霸政这一历史经验,来说明具有强权性质的"霸"之手段,亦能在帝国现实政治的情境下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崔寔之论,既非一味地尊霸而非王,亦非简单的王霸并用,而是试图援引霸道中的某些具体因素来救补王道。  相似文献   

20.
孟子提出的王道政治无论从伦理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天下之治的角度都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可称谓“理想政治”。然而作为理想政治的王道通过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对传统封建政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使得君王、士大夫、百姓这三个群体在王道理想的规范或感召下,推动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