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凡上过讲台的师者,都通晓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起源于孔子的系列思想,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据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前,初中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故新的教育方式的到来,势将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2.
对分类教学的认识分类教学,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同他谈高深的学问。孟子继承发扬了孔  相似文献   

3.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体现大教育家孔子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教育的朴素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5.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法家革新进步的传统,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论衡》是他一部尊法反儒的杰作。在《论衡·实知》篇中,王充揭露和批判了孔孟及董仲舒所鼓吹的“天才教育”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提出了强调后天教育作用的唯物主义教育观。 是宣扬“天才教育”,还是主张后天教育,儒法两家历来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是“天才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他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上智”与“下愚”之分,奴隶主阶级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广大劳动人民是“天生”的“下愚”,并且认为这种差别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他胡说什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根本排斥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汉代的董仲舒出于复古倒退的需要,继承了孔老二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也宣扬“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是“天生”愚蠢的,“圣人之性”的统治者的知识是先天赋予的,完全否定了人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后天的学习。 王充坚持进步,反对复古,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孔丘及董仲舒鼓吹的“天才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一位有着积极人生观和独特个性特征的思想家。《论语·述而》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个思想深邃、举止文雅、态度和顺的长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饭疏食,饮(白)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在长期的讲学和从政活动中仁智兼备,成为了一名渊博的学者,但他仍“学不厌,而教不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从东施效颦说起胡思孔夫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可是,他却坦率地承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夫子是我国的第一大圣人,连大圣人都不敢不“敏以求之”,那么,至于一般的常人,就更不能不特别的重视学习的了。然而,应该怎样学习呢?我想...  相似文献   

10.
困而学之成大才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刘奉光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16、9节)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几乎是没有的,生而好学者也少数的,更多的是教而学之,诱而学之,从而知之。困而学之者...  相似文献   

11.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12.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这一教育命题,出自《论语·阳货篇》。后人对此误解很多,因此很不容易说清楚。汉代班固认为:“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汉书·古今人表》)这是就其品德而言。清代孙星衍认为:“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问字堂集》)这恐怕是就人的才智而说的。后人对孔子这一命题的解说,就多从孙星衍这一解释出发了。但如何解释“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呢?就又众说纷纭了。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包含着很多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这和他的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很值得我们挖掘,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孔子的认识论思想,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孔子曾经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当前学术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先验论。有人认为孔子不曾称赞  相似文献   

15.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孔子有关“天”、“天命”、“命”、“鬼神”的言论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其实,孔子对“天”、“天命”、“命”、“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虽说过“生而知之”,但论及少而又少,而对“学而知之”却谈论颇多。  相似文献   

17.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二千年封建社会,孔子思想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不衰,孔子成为头号圣人。孔子影响之大,不只囿于中国,十七、八世纪,孔子对欧洲也颇有影响,尤以法、德为甚。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就非常赞赏孔子。他说:“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所征服”,“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在西方世界影响之深远也很少有人能望其项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明确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非认知因素的“好”与“乐”对“知”的重要作用。他还自述其教育方法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即先使受教育者发生困难,产生求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然后再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今天看来,这些论述中包含着认知活动要有情感意志活动参与的重要思想。在近代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