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梦”的提出再一次唤醒了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伟大实践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梦”的现实诉求,而且还构成了“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另外文化自强与“中国梦”体现出一致的文化话语表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堪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其核心要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四是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战略上全面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为中国梦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要结合讲话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对学生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期望,增进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中国梦”。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显然离不开教育的助力。没有众多人才的理想教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如何将“中国梦”融人到中小学理想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主导;“中国梦”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普及确立了更高远更具象的目标,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王旖旎 《辅导员》2014,(5):43-44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它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习主席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习主席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日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和海外华侨同胞的统称,它包括人数最多的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它的文化极为丰富和多样,是由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经过互相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各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就可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民族团结问题是“中国梦”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所以,一定要搞好民族关系,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争取尽早实现“中国梦”。文章对“中国梦”的含义及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文化的自然生成.从文化传统中探寻“中国梦”的历史根源,是深层次理解“中国梦”含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的高频词汇.要把这些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架构,即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照“一条主线、两型社会、三大力量、四种文明、五位一体”的框架体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为价值旨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生态之基,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梦"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国家梦承载着个人梦,个人梦连接着国家梦,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青年成长的基地,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为追梦学子和青年才俊,扬起圆梦之帆,开启远航之船。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复兴信念的逐渐形成推动了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使民族复兴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并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精辟的概括,不仅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深化对民族复兴与文明发展关系的认识,需要提升对文明内涵及外延的思想认识,拓宽文明的视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中国梦需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中把握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意义、现实表达和前进方向。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强国梦"包括"强军梦",需要人民军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汇,一个寄托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解读和内涵。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对以往的学术讨论有所借鉴,又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中国梦",回应了时代对于构建共同信仰的需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梦"逐渐上升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共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明确了"中国梦"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现实的梦,也有长远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当前我国最现实的梦。“中国梦”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破解保增长、促稳定:求发展三大难题,以扩大内需保增长、以和谐发展促稳定、以深化改革求发展,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探究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产生发展。概述了鸦片战争后近80年间中国仁人志士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奋斗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探索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的壮丽征程和使命追求,阐述了实现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及其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蕴涵着个人梦和民众幸福,个人梦事关个人的幸福和价值目标,影响着国家民族整体目标的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相互影响相互缠绕在一起。当代大学生要想在中国梦的实现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把中国梦和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有一个清醒认识,对中国梦的参照系数和实现目标有一个正确态度,明确在实现中国梦中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