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本文着重以此为视角,透过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点,剖析了我国立法体制的构成及其特点,立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在上述条件下正确有效地运用立法权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前提条件:立法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我国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征,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的引导,必须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税收立法权是立法权在税收领域的延伸,是关于税收事项立法的权力,其权力配置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配置以及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横向配置。税收立法权配置制既要满足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又要遵循一国的立法体制。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纵向地方权力严重缺乏,与地方政府职责不相称;横向税收立法权过多地由行政部门行使,有悖于我国立法体制以及立法规范。因此,有必要有限制地扩大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同时严格规制税收行政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不断涌现,我国不正当竞争犯罪立法已不可避免。但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给予最严厉谴责的法律,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故刑事法律的创制不能盲从,必须遵循一定的立法原则。我国不正当竞争刑事立法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最后手段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H省S市立法权行使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设区的市立法权行使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尽快将S市立法权行使纳入法治化轨道,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进而全方位确保立法质量。只有保证设区的市的立法质量,才能全面彰显地方特色,进而有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兼有立法性质和行政性质,为避免行政机关滥用行政立法权,必须完善听政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立法权的选择性适用源于个别地方在现有立法体制内拥有多种立法权,而不论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还是市,都有行使立法权时的有意选择行为。对这些地方特殊立法,需要进行立法事项的前端控制,以使有地方立法权的省市能够规范行使立法权。营商环境从政策概念变为法律概念,其内涵本身包含有经济特区法规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所需要的立法事项控制标准。从市场主体、市场经济过程与体制机制三个因素审核营商环境标准,更有利于实现对现有地方特殊立法的分类处理,实现经济特区法规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在立法事项归位上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就是“无代表,则无税”,税收是以人民同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税收立法权应严格掌握在人民的代议机构(在我国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手中。我国税收立法的现状是存在大量的授权立法,这违背了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文章从我国税收立法的现状着手,对大量的税收授权立法提出质疑,并着重对税收立法权转授进行了宪法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法律的发展中,随着立法行为在社会需求中的增大,地方立法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主要是地方立法权从浑然一体的各种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与行政权、司法权并驾齐驱的自我存在的权能。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立法体制,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已成为我国立法体制中互为补充的重要结构模式。当然,在现行体制模式和立法权限划分上,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完善和发展,本文仅就优化地方经济立法权的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20多年来,我国由中央统一立法的格局逐渐向地方立法分权的格局转变,这对调动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填补中央立法的空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立法冲突、重复立法、越权立法和立法权被异化等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配置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为我国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的合理配置理出思路,提出对策,以优化中央与地方立法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我国由中央统一立法的格局逐渐向地方立法分权的格局转交,这对调动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填补中央立法的空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立法冲突、重复立法、越权立法和立法权被异化等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配置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为我国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的合理配置理出思路,提出对策,以优化中央与地方立法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方立法主体由“较大的市”向所有设区的市全面扩容,不仅是制度设想更是地方立法实践发展的趋势。实践中最主要的地方立法主体是省级行政区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现行法律尚未授予其他设区的市以立法权。设区市立法权研究应当以“较大的市”立法权的理论与实践为重要参考,以解决日益复杂化的地方性事务为主要目的,促进地方治理积极性的提高,维护立法体制权威性,发挥地方立法“先行试点”作用,而有效的运行和完善的监督是评价设区市立法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但在现实中税收法定主义的实施情况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税收立法数量不足、税收立法权的授权不规范、税收立法权的划分缺乏法律标准。贯彻落实宪法确认的税收法定主义,能解决税收立法混乱所带来的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预算浪费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洛克财产权思想认为人们为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而成立了政府,并赋予政府征税的权利;但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税收立法权必须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税收法定主义的渊源。我国现存税收法制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法制在贯彻税收法定原则上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税制改革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确立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更加注重税收立法的合法性,使程序合法与实体公正并存。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垄断则破坏了竞争机制,作为规制垄断行为,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反垄断法被称之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我国在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模式上应借鉴国外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反垄断执法的特殊性,打破传统的行政机构的设置模式,建立一个独立的、专业的、权威的.拥有行政权、准立法权、准司法权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保障我国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第25页谈到:“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里出现了国家立法权(狭义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第35页谈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中第二方面:立法权,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这种立法是地方性的。”此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遇到“国家、地方的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这些,学生易混易错,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6.
谈谈干部教育立法的几个问题张友萍干部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必须遵循立法的原则,立法鲜明地反映着一定阶级和执政统治者的意志,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并贯穿整个立法活动的全过程。干部教育立法应遵循五项原则:1.统一性原则.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17.
杨涛 《西北师大学报》2001,38(1):115-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示性地规定了我国的立法主体、立法权和立法权限范围,总结了以往立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充实了中央和地方分权立法的原则和内容,以概括与例举式相结合的方法规定了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范围,初步改变了以往行政立法主体侵犯权力机关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按生产要素分配,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着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激励生产要素所有者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房产税立法改革的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房产税立法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原有房产税滞后日益突出,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房产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其税收功能发挥不足。我国房产税立法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房产税立法改革的目标,明了房产税立法权、行政权及评估权的归属,并从税收要素角度对纳税人、计税依据、征税范围、税率等进行制度性设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前提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解决好市场经济与法律的关系,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法律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步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 TO,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已经形成,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就立法本身而言,应增强其预测和超前功能。我国的立法工作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实际上是把法律看成仅仅对现存社会关系的认可和维护,而没有更深层次地考虑对新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