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平 《华夏文化》2005,(2):29-30
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巴蜀地区是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藏传佛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在与苯教的碰撞与交流中,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也在白诺扎那等人的弘扬下流传开来.朗达玛灭佛后,四川藏传佛教的发展成为卫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佛教复兴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7.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8.
唐诗与佛寺     
唐代是诗的时代,为文坛留下了无数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诗篇佳作。唐代也是佛教鼎盛之时,建筑雄伟、法相庄严的佛教寺院,不仅是僧尼民众礼拜佛祖、参禅修行的场所,亦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关注的焦点。唐诗为我们展示出了那个时代别具风格的历史场景。唐代的崇佛,使寺院获得了大量的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时空寺院僧众的一项重要使命即学习佛教教理。在佛陀告诫信徒的八正道中,其中正见指对佛教四谛等有正确见解,正思维指对此有正确的思维,正语指不说非佛理之语,正念是明记佛教真理。大半涉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遵行。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过4...  相似文献   

10.
杨镜 《寻根》2020,(2):36-43
隋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当时的佛教重镇。这一时期,长安佛教兴盛,名刹林立,四方僧尼云集,留下了大量佛教史迹及佛教徒的墓塔。学者根据佛教徒的塔上铭文、文献记载等资料对隋唐长安的佛教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佛教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葬地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僧尼墓志、塔铭、传记等资料对隋唐时期长安的僧尼葬地进行探讨,以寻求隋唐长安僧尼葬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佛老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韩愈对佛教、道家或道教的基本看法。隋唐时期,佛道兴盛,韩愈以己意重新解释儒家之道.指出佛老的现实弊害,自觉攘斥佛老,试图重建世人的精神家园。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看法各异。本文就韩愈排佛老作具体分析。努力突显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中国与缅甸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双方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音乐、佛教上都有往来关系,特别是双方的音乐文化有较深入的交流,使得中缅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种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14.
尉迟敬德为唐初名将、开国元勋,在中国民间以门神形象而为人所知。但在华北各地地方志及民间传说中,许多佛寺都云由尉迟敬德建造或监修。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的佛教寺院都传说与尉迟敬德有关,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文化现象。它本为唐代匠人尉迟恭韬之讹传,久而久之,尉迟敬德修寺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形象的再造是与元明清时期民间对尉迟敬德的造神运动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尉迟敬德晚年凄凉的境遇,热衷于仙道和土木建造的史实以及他出身西域,西域人长于建造的传统,也成为了民间社会塑造故事依凭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昭觉寺是四川地区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圆悟克勤禅师亦是昭觉寺历史上最出色的禅师.在克勤禅师住持昭觉寺时期,不仅寺院的管理方式有重大改变,既是寺名也经历"崇宁"、"天宁"、"报恩光孝"等演化.使得昭觉寺逐步走入国家大寺的行列,从而促使昭觉寺在宋代的发展到达顶峰.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孙吴赤乌四年传入苏州,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所以苏州佛教传承悠久,信徒众多,在当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明末苏州居士周永年的家族世代为官,清正廉洁,素有奉佛传统。周永年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明末动荡的政治局势,毅然放弃科举正途、皈依佛教、担当起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任;周永年积极投身佛教事业,雕刻佛经,布施僧侣,尤以所编撰的《吴都法乘》影响深远;苏州佛教尚文尚佛的特征,在明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寺院因得到文人的资助而缓解了经济上的困境,包括周永年在内的"四大高僧"以复兴佛教为己任,积极革除影响佛教发展的弊病。他们同门下文人居士一道,推动了明末苏州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8.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9.
<正>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出彩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转型期的时期,当前佛教的现状无不与民国时期发生的佛教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联系与影响,然而我们对这段至关重要时期的佛教情况却瞭解不够,而且没有形成更多的和不同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进入民国之后,几千年的封建制的统治制度被彻底瓦解,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共和制的时代,佛教也随着这一时代自然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的佛教必有新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出现了众多的佛教组织,其中中国佛学会  相似文献   

20.
吴平 《华夏文化》2004,(2):17-18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较长,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中国古代文化开始进入又一个旺盛的创造期,出现了以辉煌的文化成果为重要标志的隋唐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