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展示了20世纪初充满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两性不和谐、生态不和谐的美国南方社会。笔者从种族主义视角、清教主义视角和生态主义视角,揭示出社会矛盾的根源及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长岛春梦》中,刻画了一个复杂矛盾的悲剧英雄盖茨比。他一方面醉心于物质追求和沉迷于炫耀性消费,另一方面又忠诚恪守清教伦理和执着践行西部拓荒精神,在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拉锯下,死亡成为盖茨比命运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3.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作家霍桑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创作明显继承了哥特传统。在他的笔下,哥特传统被注入到了心理深度。心理描写历来是霍桑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霍桑的作品“主要不是表现社会的风俗习惯,而是刻画人们的思想冲突和心理活动”^[1]。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并将心理分析与哥特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善与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Hester Prynne,a Rebel Against Puritan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那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书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不顾清教主义的束缚,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被视为“通奸”。本文从海斯特·白兰的心理和行动分析她作为一个清教主义叛逆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关于原罪的主题。受殖民时期北美清教主义的影响,霍桑在作品中阐释了人性的善恶之争以及内心的矛盾。他用清教主义中“原罪论”等观点来解释十七世纪美国社会的黑暗现象,说明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并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作家霍桑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创作明显继承了哥特传统。在他的笔下,哥特传统被注入到了心理深度。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探寻造成爱米丽小姐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与封建礼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她们分别是所谓的美国式“祥林嫂”与中国式“扭曲的玫瑰”。  相似文献   

8.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教色彩。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佳作。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的清教主义思想观和人文主题思想观。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经典之作《美国悲剧》描述了在消费主义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变成了占有物质的多少。在这种主导人生观的影响下,传统的道德观念渐渐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物欲的渴求。研究《美国悲剧》不仅可以深刻剖析主人公克莱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而且能够在分析其所处时代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寻找悲剧人生的根源,探求消费主义意识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姜艳 《考试周刊》2010,(31):39-40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中心,造成她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海丝特与清教徒冲突,海丝特自身的性格,以及霍桑个人经历对《红字》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海丝特的悲剧因素,从而得出海丝特并没有获得新生,而是最终接受了清教社会对她的审判,认同了清教主义的人性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