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同礼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问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维吾尔小说界曾经出现过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小说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新、奇、异”,作品实现了方法的多边探索,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探索小说”。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流派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背景分析,对他们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的共性进行考察后认为,按维吾尔文学发展史和作者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可以称为—个流派。  相似文献   

4.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5.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对小说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注重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先锋派作家虽然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他们过分追求叙述功能,使他们的作品成功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读性转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宜兴作家徐风在其对紫砂文化的执著探索下写了多部紫砂文学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壶王”三部曲和《东洋记》是一脉相承的4部作品。这4部紫砂题材的小说讲述了2代壶王的人生遭际和对紫砂文化的历史传承。这4部小说串联成了一段充满血泪的民间史,具有民间史诗的价值。紫砂壶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器与道、壶与人的关系。同时作家用其温婉之笔在苦难叙事中传达出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发掘人性,反观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价值意义,也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学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体选择不仅是作家艺术特长和喜好的一种表现,也是由时代文化对作家施压所导致。“潜在写作”在文体上显现的边缘化特征,就是作家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政治文化压力下坚持批判现实和个性化表达努力在文学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它呼唤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学史视野对其进行历史的归纳评价。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是唐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就是“诗美”.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身份与气质,非凡的艺术缔造力与艺术创新精神,自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这一创作风貌进行透视分析.认为唐传奇追求“诗美”的创作风貌,不仅具有深厚而直接的文化渊源,更与创作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诗美”是置身唐代抒情文学炽盛的黄金时代和拥有时代精神灌注的创造精神的唐传奇作家炫才驰怀、张扬个性、作意好奇、艺术创新的结果,是唐人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作出的卓异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什么是人生境界极致?这是一个黑洞,一代代的哲人,为之付出了一生,欲把它的奥秘洞穿,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肉体生存的困惑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与痛苦。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家,在否定了单一思维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宇宙问清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们不断的思考着,又不断的否定着。在改革潮小说中,一批作家企图用“日神”精神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他们过份相信“日神”力量,致使他们在梦醒后茫然无从。尼采认为日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目。这话道出了改革潮小说退潮的根由,改革潮小说由于太功利主义化,也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批对人生感悟更深的作家走上了文坛,他们立足于现实,把笔触伸入了历史的纵深处,想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中,描绘出人生境界的极致。这股文学潮,文学史家已把它定名为寻根小说,或民族文化派小说。韩少功说;他们的寻根“是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的表现。”①寻根小说,远而言之,是对传统呆板的现实主义的反叛,近而言之,是对新时期伤痕眼泪文学的反叛,是对改革潮文学中存在的虚伪梦幻的反叛。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以美学形态的叙事文本来塑造家族历史中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人物群像,并以此来重新考量“文化父亲”对于我们今天的价值和意义,已然成为当下不少小说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李浩及其长篇小说《父亲简史》便是如此。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重在于探寻其“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历史小说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最具历史性、文化性和情感复杂性的小说品种。本文从作家的家乡情结和“出家”追求两方面剖析了促进家族小说成就和局限的原因,指出,传统家庭文化持久熏陶所积淀形成的依恋故土、看重血缘的家情结和追求科学文明、呼唤人性的审美理想,构成作家创作中的家缘与诗思矛盾纠结的复杂的心理根由。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陕西作家群崛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首先,陕西是一块文化富矿,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发展滞后诸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深深地影响着作家们的秉赋、气质与文品,并使他们形成共识。如忧患意识,境界与哲理意蕴。女神崇拜,“向内求善”的审美追求,写实手法与故事性。其次,从现实角度看,陕西作家兼容中外文化,大胆实践,刻意求新,勇于开拓和进取,因此成绩斐然。陕西作家群的成功,给中国走向低谷的文坛,放了一颗信号弹——震醒了社会,轰动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文学创作现象:尽管作家不同,但其美学追求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乃至于神一。于是,文学史中便有了“苏辛”并称、“周柳”并举、“谢陶”风格等等。屈原和庄子,一个以诗歌著称,一个以散文见长,二者并称为“屈庄”或“庄骚”,已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共认。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表现出近似的审美掌握方式和角度。本文试就屈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的异同作些不成熟的比较,以供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在前面两期文章中,我们先后讨论了当代文艺美学对于“物”的审美关系,对“历史”的审美姿态。今天,我们的讨论话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人”自身的审美新发现。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但是,稍微比较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人”的审美把握,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别。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指戏剧、小说类的叙事文学)多着重于对人的外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