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初《红岩》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文章《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多少年来,这篇文章成为人们描述小说《红岩》写作过程的唯一根据。2005年7月24日,论文作者到四川成都采访了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胡元先生。作为《红岩》作者们的朋友,胡元先生在1956年曾经目睹了《红岩》第一稿的写作。他对《红岩》写作过程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出,解放后的"业余作者"和他们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历史叙述和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正>《硝烟散尽》虽然是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的,但署名董俊杰,所以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由网络作家写的传统小说。虽然你是一个网络作家,但你是以董俊杰的身份而不是网名的身份写了一部传统的长篇小说,我是这样理解的。经过他们一讲我才知道,它也是网络文学。那么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要怎么区分?你是在网上已经发过的?(作者答:"没发")那不就是传统文学吗!我读这个小说很激动,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抗美援朝,但是它用了大量的史料把抗美援朝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4.
一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文字朴实、描写生动、感情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将它与《荔枝蜜》、《小麻雀》、《挖荠菜》等组成散文单元。但是,作者是把它作为小说的。《猫》写于1925年11月,被收在1928年作者自己选编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中指出:“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前后,一虚一实,大体是区分小说  相似文献   

5.
重庆解放之后,最初对重庆大屠杀事件进行写作的脱险志士并不是后来《红岩》创作团队中的罗广斌和刘德彬,而是任可风、钟林、王国源等更有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不是会写作的人就能够写作。罗广斌和刘德彬的主要优势是政治上可靠,因此,有资格和机会进入机构和组织的活动领域,并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和编写。虽然是编写,但他们的“成果”可以通过组织的力量流播到全国的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是编写.但罗广斌和刘德彬他们“严肃”的编辑过程却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和权力的运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材料”的渗透和改造。 通过对《红岩》作者在《红岩》写作之前“文学”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出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日后写出《红岩》并“成为作家”的机遇何在。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他自己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的经历与见闻,生动地描写了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然而,罗广斌写《红岩》绝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同时更是以知识分子共产党员的凤凰涅槃,隐性表达了他内心世界一直存留的巨大遗憾。  相似文献   

7.
王宝琪 《下一代》2013,(5):40-41
《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是韩国作家韩令熙写的一部励志小说,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它与《妈妈不是我的佣人》、《原来我这么棒》、《选我选我!花路米》合编成《最励志校园小说》。它不是一般的校园小说,而是韩国童书排行榜冠军,还是台港小学必读书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推崇这本小说呢?因为小说通过同龄人的现身说法,为那些在学业上、生活中头顶雾水的孩子指点迷津,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品质。现代社会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度热衷于教  相似文献   

8.
《红岩》中的成岗是以陈然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这十二句诗以《我的“自白书”》为题首次出现于《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继之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这首诗不是陈然烈士遗作。陈烈要写的诗只留下一个标题,一个中心思想。一九六三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谈到,在写《在烈火中永生》时,为了突出烈士形象,以陈然临刑前要写一首诗的打算和他在刑庭上威武不屈的气概等史实为依据,由几个人共  相似文献   

9.
我对《人民教育》有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源于他们的“红烛奖”小说征文活动。 记得那是1983年底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寄自《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信,给我写信的是刘堂江同志(现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曾任《人民教育》总编辑)。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副刊编辑。他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送我的《张玉良传》,他每天吃饭的时候收听,并说,他听着听着泪水就禁不住流到了饭碗里。他希望我也给他们写一篇像《张玉良传》那样让人感动的小说,参加编辑部正在举办的“红烛奖”短篇小说征文。 《张玉良传》是我的处女作,我还从…  相似文献   

10.
读你心动     
唐金龙 《教育文汇》2010,(12):53-54
今年刚到一所新学校,就给《教育文汇》发邮件,通报自己的新址。我和《教育文汇》交往近10年了,从当初的读者到“知名作者”也有近8年了。现在,我和《教育文汇》编辑部距离远了,但心贴得仍然那么近。  相似文献   

11.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25):40-42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文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文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文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母亲凄楚地笑笑,啥都没说,只把糯米面送给瘸腿师傅,然后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子拉着我的手,踏上了回乡的路……郭幺叔、刘文胜和二三十个民工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乡亲们无言地站在…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西游记》的研究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即作者问题、主题问题、版本问题和方法问题。小说不是魔术,是文化。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各有千秋。《西游记》的特点之一,是宗教色彩特别浓厚,读它的难度超过了一般的小说。儒释道三教思想,都是这部小说的思想资源。我们要把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探讨结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分析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是作者价值观念的反映。小说不是教义,不是政治,而是通过想象和虚构来完成的一门艺术,所以我们对《西游记》小说产生的明代社会思潮要有准确的把握。二、要分析考察作者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3.
面前的这两本书,就像墨绿的天鹅绒,上面零星地镶着水钻,抖一抖,满眼都亮晶晶的。我说的是何兆武的《上学记》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肯定比单独阅读更有味道。何兆武是知名教授,是历史学家,但此刻,他并没有去写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他写的只是自己个人的读书历史;当年明月是新锐写手,也不是历史系出身,但他落笔就写出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大明王朝,而对自己的故事就像对自己的真实姓名一样,藏在很深的巷子里,好像那是酒香,一透露就收不回来了。这两本书,却又有很多共同点:写的都是人,无论作者写的是大时代,还是大王朝,但他们最感兴趣都是这种大背景下真实的个人。读后让人明白:历史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中的那些枯燥文字,实际上,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上的人物也是生动的,他们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他们也有追求,有痛苦,有欢乐,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麻烦,历史就是由这些人的痛苦和快乐,问题和麻烦组成的。一部历史,它的每一个角落都映射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上)》2009,(13):159-159
笛安,是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之前已经出版多部青春文学作品。日前,笛安的新作《西决》引起了热烈的阅读潮流,出版之后更是立刻成为排行榜上的热门畅销书。著名作家苏童在谈到《西决》时表示:我有意外,所有的意外都很美好。首先,我无法给这部小说归类,它当然不是我想象中的“80后”作品,也不是改头换面的“家族”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点程度上的迷惘,迷惘在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西决》明显不是追求“好看”的小说,但我读得不忍放手,  相似文献   

15.
很多西方人说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战争与和平》是最伟大的小说。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中国的《红楼梦》是应该与之比肩的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不是因为这部小说被中国人称为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而是因为它的作者曹雪  相似文献   

16.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7.
捧着何永康老师惠赐的大著《咏慷集》,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哈代的诗句:"被时间摇撼的黄昏之躯中/搏动着正午的心。"这种联想,不是因为他们的诗歌风格相近,而是因为他们真正开始诗歌创作的年龄相近。哈代写了三十年小说,写成了世界级的小说家。但是到了接近花甲之年时,毅然决然不再写小说,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之中,从1896年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通讯》继续开辟“得奖小说作者谈创作”专栏,编辑部要我写一点创作谈。然而我的创作实践不多,谈不出什么创作经验,又生怕这种文章给人夸夸其谈的感觉,就婉言谢绝了。但是热情的编辑又来了信,信的末尾是这样写的:……“我们的读者是中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你一定会高兴地承诺的,因为谁不关心教育,谁不关心下一代呀!”是啊,谁不关心教育,谁不关心下一代呢!寥寥数笔,我的顾虑打消了,被说服了。  相似文献   

19.
《猫》选自《郑振铎文集》第一卷《家庭的故事》。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的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这说明《猫》是一篇小说,在初一可作为一般记叙文来教。作品虽然写的是家庭生活中养猫的琐事,作者却能精心构思,小中见大,把养猫和人们的情操、品质联系起来,写得波澜起伏,形象逼真,真挚感人。  相似文献   

20.
悠悠五十载,《红岩》彪炳共和国史册;漫漫人生路,《红岩》照耀一代人的心灵。我读《红岩》,是在上一个世纪60年代中期。老师在课堂上读《红岩》的一些片段,五十多人的小学课堂上,一片寂静,只有一道道眼光,投向老师手中的书卷。课后,我们就争抢着借阅《红岩》,班上的书不够借,就缠着家长买。家里卖了两只大母鸡,买回了一本《红岩》,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