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书简     
九十二一句当中,有一个字安排得准确而新鲜,可使整句生辉,可使全篇增色;这个字,可成为全句乃至全文的“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一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中的“翼”字,用得最妙,最为生动传神。翼就是鸟儿的翅膀。这个比喻真不落套。试想,亭在山上,下临酿泉,亭的飞檐凌空挑起,当然很像鸟翅。也就有了飘然欲飞的情势。一个“翼”字,不仅写出了亭之形状,而且写出了静物的动态,这就逼真地表现了作者独享其“山林之乐”的欢悦心情,是其它任何别的字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2.
由古为文重视炼字,炼字炼得好,能一字传神,全句生辉。古代留下的许多名言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随风潜入夜”之“潜”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等等皆因用字传神而境界全出。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要使新闻标题字字珠玑,精美简练,必须下工夫锤炼标题的字词,力求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在新闻实践中,注重标题的锤词炼字,具有很显著的语用价值,能达到形象生动、贴切精当、简洁有力、意蕴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决定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写得有变化、有起伏、有波澜,第一位的当然是内容,记叙文必须有精采、生动的事情(人物),论说文必须有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第二位的便是语言运用了,遣词造句富于变化,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这是“文贵善变不喜平”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篇文章的句式,应同一桌丰盛的菜肴那样——多样化。句式如何做到善变多样呢?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除了把陈述与议论、设问与反诘、比喻与举例、刻画形象与插进解释等交叉使用之外,还应注意下述五个方面的自然结合,灵活运用。 (一)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人们说话或做文章,常常用一些结构不同,格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这种句子叫散句。有时也把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排在一起使用,这种句子叫整句。散句运用得好,可以收到高低起伏、参差错综的表达效果;整句运用得好,可以产生节奏明快、文思贯通、语意显豁、语势潮涌的表达效果。一篇文章中,如果都是整句,那就显得过于呆板、拘谨;都用散句,则又显得过于平俗,缺乏起伏;两者结合,才能收到开拓文意、壮大文势之效。在通常情况下,在散行文句里,适当参插一些比较整齐的句子即可。例如,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  相似文献   

4.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5.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7.
力的扭结     
这则新闻分析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论证有力,语言明快,读起来感受到一种冲击,一股很大的力。 这力来自何处? 一曰“断裂”之力。这是由行文方式中的断裂行文带来的。此稿译文800多字,分了14个自然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段,亦即一句一断,无转折过渡,不拖泥带水,无冗词冗句,句句干净利落,每一段都断得斩截,断得干脆。 二曰“断然”之力,即由“不”、“无”、“没有”、“不会”等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判断带来的“断然”否定之  相似文献   

8.
刘晓燕 《大观周刊》2012,(16):176-176
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教师主要从诗歌鉴赏的题型(意境、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来讲解答题方法。比如:如果考意境题,就要抓准意象、画面特点和情感;如果考炼字,要明白这个字的含义,所用的表现手法,将这个字还原到原句中描述此句景象,这个字的表达效果(如“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怎样的特点”等),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答题要点,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要点,答题可以做到基本规范。可是,教师们也都知道,  相似文献   

9.
素有“传神的眼睛”之称的新闻标题,历来就是新闻作品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窥视新闻信息的一个“窗口”。因此,如果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和评论,1986年度评选出的23条获奖标题,就象是一束凝聚着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特征的报春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新闻事业发展的特色。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报道的形式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读者的意愿,越来越多样化了。那末,再来细心地品读一下这23条获奖标题,真可谓各具特色,风姿多采。它们中有的酷似一把认识生活的钥匙,可以启愚人之智,增明人之明,读过令人振奋;有的犹如吃压缩饼干,既解饥——让你获得新鲜的信息,又耐嚼——让你读着有味提神;有的又象观园林艺术中的微型盆景,方寸之地就能窥视到社会生活的沸腾风貌。在标题的造型上,也是多姿多采的。在23条标题中,单行题有3条,主题与辅题搭配的多行复式题有20条;无整句而用散句直述事实的有7条,用散句与整句相结合的或者是只有整句而无散句的所谓“对  相似文献   

10.
虚拟世界     
阿成 《网络传播》2006,(6):86-86
虚者,空也。只是我没有查过字典,不知道新华字典上怎么讲,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其实这是写文章人的本份,也是写文章之人和做学问之人的区别。如果给“虚”字加一点好听的解释——当然也是大众的理解,大约是说,礼貌、客气,谓之虚,比如谦虚。“谦”字好理解,谦者,让也。那虚呢?是说点客气的礼貌的话吗?如果是这样的理解,谦字的“让”就有问题了,显得不真诚。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最差的评论。只有不一样,才有可能是最好的评论,这是一个前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名句,“二月花”就同“五月花”不一样,五月的鲜花开遍大地,当然也是美丽的,而二月的鲜花,领异标新,别具魅力。“意思不大”,“还是那几句老话”,这是读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中使用数字虽然需要得其法,但必须用得准用得好。这个“准”和“好”,又是用巧用活数字的前提。如果新闻中的数字用得不准和不好,即使再巧再活也是毫无意义。数字,在新闻中要用得准、用得好,主要表现在应树立准确意识、精炼意识和读者意识上。先谈准确意识。所谓准确意识,即要求新闻使用的任何一个数字都必须准确可靠,这是涉及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一个原则问题。所以,在新闻中不论怎样使用数字,准确那是第一位的。有的记者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成语:一蹴而就。这个成语实际上就是一个字:“蹴”。用脚只踏了一下,得,成功啦! 最近,中国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新成语:一“震”而就。中国的和谐社会,只须汶川一“震”,得,实现啦!  相似文献   

14.
每次和他一谈论新闻的话题,他就“新”字不离口。什么时间新、事件新、角度新等等,他常用一句很朴素的话对我们这些报道员说:“如果稿子写出来让别人看了说不新,那就不叫新闻,寄到报社,编辑也不可能采用。”几年来,他始终把“新”字当作前进路上的航标,使一篇一篇的稿件被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1980年底,他从胶东半岛一个贫困的农村入伍后,深深地被战友们那种战风沙、斗严寒、练酷暑的训练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拿起了笔,试着把战友们这种精神写成了一篇篇稿件。可是,半年下来,几十篇稿子寄出去后,全都泥牛入海,奋无音信。他…  相似文献   

15.
立意浅说     
一位年青的记者曾感慨地说;“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写文章;写文章最难的事,莫过于立意。”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写文章要说明什么问题,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事前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或主题。这在古文论中叫做立意。如果还没有立意就动笔写作,违背“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那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七拼八凑,杂乱无章,就像唐代大文学家杜牧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文言虚词的使用不得法。如“攸”字的使用。“攸”,是个助词,是“所”字的意思。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跟“有”字的用法混同起来。举最近一个例子: “在‘官本位’体制下,行政级别确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攸关。”(见1988年8月1日人民  相似文献   

18.
一字不苟     
欧阳修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字增补都相当讲究。据《宋稗类钞》记载,他写好《昼锦堂记》一文,派人送给宰相韩琦。送出之后,他忽然想起有一个地方写得还不够达意,于是又写了一份,派人复送给韩琦,并说;“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觉得与前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将开头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添了两个“而”字。  相似文献   

19.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20.
我曾有幸听过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上的一堂写作课。那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写作要有严谨屿态度,而不要宽容自己。“不要宽容自己”,这是朱教授在讲课中说的一句话。他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精神。朱教授说,他写文章时,每写完一句,都要从第一句开始读一遍或几遍,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一万句,就要读一万遍以至几万遍。这位老教授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不少人只知道写文章给别人看,而殊不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