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文".在这些变文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别字、异文,这些别字、异文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文②,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的文章.本文受此文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文中的别字、异文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释今天闽南话里所见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简称《文书》)里的俗语词数例。文中注音,系笔者家乡诗山方音。若写不出本字,用同音字代替。邵荣芬先生已考定唐五代西北方音平上去可互通(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简称邵文)。1.脱:买。偷:买。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的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7世纪初以后不管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端组和知组的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泥娘合并则是普遍的语音特征.敦煌写本《文选音》《俗务要名林》中存在舌头音与舌上音混切,是属于抄写的缘故,不是古音的残留.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6.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人称代词初探吴福祥本文以《敦煌变文集》(以下简作《变文》)为对象,考察敦煌变文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并结合唐五代其他文献,探讨这一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期为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初探性的意见。第一人称代词1.1《变文》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8.
徐朝东教授从事中古韵书和敦煌以及唐五代语音资料、明清河西方言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现为中国音韵学会理事,敦煌吐鲁番学会与社会语言学会会员。曾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敦煌研究》、《敦煌学研究》(韩国)、《汉学研究》(台北)、《书目季刊》(台北)等海内外一流的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篇。论文《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敦煌韵文中阴入相混现象之考察》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9.
敦煌曲子词是词的一部分,也是唐五代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它源于民间,多为民间无名氏的作品;与同时代的《尊前》《花间》等文人词相比,其语言、题材、词体等方面又有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这正是敦煌曲子词与文人词的分野.本文拟就其几个方面陈述一些看法.方音与习语敦煌曲子词中,有些词篇很不协韵,语言也颇费解.以前研究家们多从校勘学上着眼,认为系由辗转传抄中的讹夺、误增等原因造成的;还有人从我国词学史上论断.以为与初期词平仄不拘、用韵自由有关.诚然,传抄中讹夺、误增者不少,初期词中用韵自由者亦有,但是,它还与唐五代边地一些方音入词不无关系.这从敦煌曲子词的许多词篇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0.
试谈归义军时期敦煌县乡的建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谈归义军时期敦煌县乡的建置刘进宝关于唐五代敦煌县乡的建置,陈国灿先生《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 ̄①一文作了详细探讨。陈先生指出:唐代前期敦煌共有十一乡,即敦煌乡、莫高乡、龙勒乡、神沙乡、平康乡,洪池乡、玉关乡、效谷乡、洪润乡、恳泉乡、慈惠乡。武周...  相似文献   

11.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反复问句没有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常用的“VPNegVP”、“可VP”和“VP不曾”等格式;是非问句中出现了唐五代才见的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莫”,但没出现唐五代晚期很常见的“VP摩”式;“VP否”、“VP无”式的使用情况接近于《敦煌变文集》。据此笔者推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年代应为唐五代稍早于《敦煌变文集》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对武威藏西夏文《五更转》进行了全文译释,并与敦煌文献中的《五更转》和俄藏西夏文《五更转》作了比较,指出流行于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五更转和西夏五更转,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西夏文《五更转》是西夏少数民族在唐五代敦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编创的西夏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较好地保存了唐五代汉语的语言面貌,因而其语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敦煌变文中所出现的110例ABB式语词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进而与《楚辞》、元曲中的ABB式语词做纵向比较,由此揭示唐五代时期ABB式语词在演变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中有两类特殊的别字异文:一、见系开口二等字与见系开口三四等字互代,二、见系开口二等字与精组开口三四等字互代。它们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里见系开口二等字韵母产生-j介音,声母腭化,部分字声母受-j介音的影响有了进一步发展为舌面音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集》中的《破魔变文》、《降魔变文一卷》、《难陀出家缘起》三篇,由王重民先生校录;《祗园因由记》,由王庆菽先生校录。《敦煌变文集》出版后,徐震堮、蒋礼鸿诸先生又加补校,项楚先生亦作《〈破魔变文〉补校》、《〈降魔变文〉补校》。望洋兴叹之余,不避效颦之讥;若少有拾遗补阙之劳,则足以自慰。下《敦煌变文集》引文仅标页码。凡无异议之原校,迳引改后文字;为利排印,原繁体、异体、俗写、别字一律改为通行汉字;改竖排为横排后,专名号等,相应省略。称引诸家校勘简称“某校”,出处附文末。  相似文献   

16.
冯培红 《家教指南》2001,(3):106-112
敦煌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关于中古时代的职官史料极为 丰富,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吐蕃占领时期瓜州节度使和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的职官史料 都有保存,尤其是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职官文献更为集中,以节度使为首的文武幕职设置齐 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藩镇官制的体系与规模。本文以唐五代藩镇时期的敦煌职官史 料为依据,结合唐制,阐述了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对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魏书》作为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此一部北朝人所写的有关北朝的正统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音辞篇》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古体诗与韵文用韵共分25部,大都为部内诸韵相押。但亦有部间通押的特殊韵例现象。这些韵例或为仿古,或为临时通押,有些则是对唐五代通语语音乃至湖北方音的真实反映。对这些特殊韵例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归纳其出现的不同原因与其所反映的语音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齐书》作为唐朝人撰写的有关北朝的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后期和隋至初唐时期北方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音辞篇》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的遗迹。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本P.3890是一份笺注性质的书钞。钞者当为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本地中下层官员,本卷则是他纂辑的文章写作材料。该卷前半部分摘自诗赋的注文和释语,后半部分则摘取了一些判文的套语和例句。其编次有较强的随意性,缺乏规律,内容并不丰富,但能反映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应用性文章的写作要求和学习过程。P.3890的文本形态当追溯到先秦西汉之际的《尔雅》前三篇。从《尔雅》前三篇到后十六篇正是从书钞之学走向类书之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