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荔波县水浦村板本寨明代水族石板墓群中发现的水族石刻集体舞像浮雕,证明水族地区曾流传过早于水族铜鼓舞的一种最古朴的水族踏歌形态歌舞。通过对踏歌渊源、水族踏歌产生的原由及与铜鼓舞的比对演化的探究,得出了水族踏歌与水族铜鼓舞是水族文化传统舞蹈中两个发展阶段的形态,是时代发展导致了水族踏歌变异融汇于水族铜鼓舞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水族传统体育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舞蹈,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现今依然活跃在当代水族社会中,发挥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持民族强壮与生存、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传承处于艰难的境地.因此,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综合考察与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水族传统体育舞蹈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辅导》2014,(19):F0002-F0002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由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主要用来奏音乐或舞蹈伴奏。铜鼓最开始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来演变为打书乐器,用在歌舞、庆典、祭祀等特殊活动中以及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攻之用。  相似文献   

4.
水族是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水族文化丰富多彩,但目前水族文化保护、传承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水族地区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水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教育活动等为载体,深入持久地推行“水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7.
张莎 《华章》2011,(13)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铜鼓船纹性质看法不一,众说纷纭。石寨山出土的M14:1铜鼓是早期石寨山铜鼓式样,存在时间为西汉初或更早。有学者认为船纹为战船,也有学者认为是海船,笔者认为此为竞渡船。因为滇国人民热衷于寄予祈福与祭祀的竞渡,而铜鼓作为权力与财富象征,自然把这一重要活动刻录其中。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9.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族     
水族我国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及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水族人口为345993人。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相似文献   

11.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2.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历史上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端午节不但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而且还有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直到今天,端午节还受到海内外华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由典籍记载和民俗遗存两方面,介绍元宵节俗的面貌和历史演变状况。在戏曲中,以元宵为背景或剧情的剧目,大致可分为“元宵闹剧”和“元宵爱情剧”两大类。“闹”剧几乎都是水浒剧,表现水浒英雄利用元宵节作掩护“闹”革命的故事;爱情剧则表现情人们元宵约会、失而复得、元宵重逢、破镜重圆等故事情节,体现了元宵节的情感主题和作为“情人节”的艳丽色彩。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弄清元宵节的由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是保护和发扬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节庆有巨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无形方式世代流传于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发极大的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火把节的开发对凉山州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凉山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对火把节的保护作用,探讨如何实现将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哈节"是京族人最为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京族人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求平安"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作为一个以"海"抒写历史的民族,京族"哈节"积淀着的民族传统。因此,哈节是京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哈节仪式丰富多彩,是京族文化与宗教思想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国乐的盘索里是韩国曲艺的主要品种,圆圈舞是韩国中秋节秋夕的传统游戏节目,表达思念故乡与亲人的传统歌曲《阿里郎》世代流传且不断翻新,宗庙祭礼舞从祭祀圣贤的文庙祭享及朝鲜王朝历代君主的宗庙祭享中走向民间表演,处容舞被赋予驱邪与祈福功能,凤山假面舞亦真亦幻,元宵节特色民俗活动踏桥与搭桥已成为可歌可乐的游艺节目。  相似文献   

19.
唐代节日体育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日体育是唐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元宵节体育活动、寒食节体育活动、阳春体育活动、端午节体育活动、重阳节体育活动等。通过研究唐代节日体育,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形成一种全民健身及刚健活跃的社会风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白粉墙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孕育出了《黄杨扁担》、《一把菜籽》这样优美的花灯曲调音乐,因而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传统的和谐统一,成为白粉墙村民间音乐的生态基础。现代化的强力借交通的便利(渝湘高速公路),可能彻底改变白粉墙村文化生态的和谐基础。白粉墙村灯班第三、四两代花灯传人迥然不同的经济现状,提醒我们这个变化的实际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