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滿清入关後四十年的民族戰爭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所领導的農民起義軍在山海关一帶與滿清八旗兵和漢奸地主武裝激戰失敗,撤出北京,滿清軍隊在漢奸吳三桂勾引下,侵入关內,建都北京,開始對中國人民進行殘酷的壓迫、掠夺和統治。由於滿清統治者的侵略、压迫,使全國各地,生产破壞,人民流亡,民族災難,日益加深。在當時的階級形勢下,中国人民已由反抗明朝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轉入反抗滿清侵略者的鬥爭了。這時各族人民反抗滿清貴族統治者的矛盾,便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使社會鬥爭中主要的階級矛盾轉化為带有直接,现實的以反抗滿清貴族统治為主的民族矛盾,历史進入了以民族鬥爭為主的另一階段。  相似文献   

2.
一 東學黨(他們自稱爲東學道)運動是十九世紀末葉朝鮮的反封建反帝鬥爭,是朝鲜人民對榨取剝削的封建統治者的反抗,同時也是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和日本的反抗。雖然這個運動失敗了,但它在朝鮮近代史上,仍然有極重要的意義。藉口鎮壓東學黨的起義,日本出兵朝鮮,發動甲午之戰,終於擊敗中國,吞併朝鮮,完成了它五十年來在亞洲侵略行動的第一步。所以在亞洲近代史上,東學党的鬥爭運動也占重要一頁。滿清政府當時既不能積極幫助朝鮮,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以及日本的侵略;反而支持朝鮮的封建統治者,派兵去鎮壓東學黨,間接地爲帝國主義者服務。原因就是中國統治階級要維護朝鮮統治階級。以投降主義者李鴻章爲代表的滿清政府,寧可使朝鮮向帝國主義者屈服,卻要壓例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朝鮮人民。那時滿清方面一律稱東學黨爲‘亂黨’‘亂民’‘土匪’。就連有革命傳統的太平天國晚期領袖洪仁旰的兒子,洪興全所作中東大戰演義,雖然憤慨甲午之敗,意在反帝,對東學黨也沒認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紀中叶是中國的階級斗爭最剧烈的時期,由偉大的農民战爭轉化為反滿清異族统治的斗爭,延續了近四十年。这一个斗爭深入的影响了各个階級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因此,侭管在滿清的森嚴的鎮压下,文学上也以各种各樣的形式得到了不同的反映缭趹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采取了愛情故事來反映这种現实与感受的兩部杰作?疤一ㄉ取眱H僅斥責了南明統治層的荒淫混乱,并惋惜故国山河的淪陷,尚未敢吐露对異族統治者的仇恨。而“长生殿”  相似文献   

4.
明祟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缢,明北都覆亡,四月十三日吳三桂迎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起义軍,五月一日入北京,开始了滿族對中國的統治。一般人論明亡後史事,都歸之於南明史範圍,大略限於江南地區,而且隨残明封建統制阶级的勢力逐漸縮小以至於結束。實在說,當時的反滿抗清運動。是在全国普遍的开展着,若只就殘明統治勢力所能達到的區域去看,未免僅得一偏,不能概全,山東河北的農民武裝起義,和滿清统治者鬥爭的劇烈,較之江南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为滿清統治者,对華北人民的迫害屠殺,太殘酷了。所以不能不起來反抗。人民反抗的主要原因,第一由崇禎二年到十七年间清軍五次入关的大屠杀,給華北人民留下惨痛的血的教訓。滿清入主中國,當然要起來反抗。第二滿清统制階級奴役人民,使人不能忍受。潍縣志卷二通紀云。顺治十一年甲午,东人狱起,初崇祯间滿州兵入塞,所虏人口、多配王公为奴,定都北京后,多不堪虑待逃亡,官府札飭,索逃亡者,株連颇众,時号东人  相似文献   

5.
一小引晚明農民起義軍的階級敵人增添了满清野蠻部族的力量,所以農民戰爭也就立卽轉入更艱苦複雜的民族抗戰。同時從滿清入關以後,其他義軍也到處發動,除出一部份漢奸,凡是中國人民没有不熱烈參加了抗清鬥爭。中華民族英勇抗敵壯烈犧牲,剛毅不屈的鮮血染紅了南明時期的歷史,也正是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表现。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地分析在民族自衛大决鬥中,那一階級是動搖的脆弱的和暫時的,那一階級是堅决的强靱的和持久的,因爲民族鬥爭的本質仍然是階級鬥爭,農民向封建統治者的鬥爭是不可壓服的,同樣對民族壓者的反抗也是不可制止的。在南明抗清的鬥爭歷史教訓我們,農民起義軍轉入抗清鬥爭是最堅强而持久的。如大西軍張獻忠部將李定國将軍扶明抗清,馳騁於川、桂、黔、滇各地,最後於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殉國於大西南的邊疆;大順軍李自成部将李來亨将軍堅守川、鄂山地,抗戰到康熙三(?)最後壯烈殉國自焚於茅緣山上;山西吕粱山區農民起義軍的抗清鬥爭,更堅持到康熙十年。關於山東義軍的反清鬥爭,在魯南王俊膠東于七同時更有曹、濮地帶的榆園軍,轉戰於黄河南北兩岸,堅决抗清的光輝史蹟。最近略有所輯,試作初步論次。  相似文献   

6.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時代,各少數民族所受的壓迫都極深;而他們富有鬥爭性,曾出現過許多次轟轟烈烈的大起義。關於苗族人民則有‘三十年一次小反,六十年一次大反’(一) ‘六十年一反,百年一大反’(二) 和‘苗地寧謐無過六十年者’(三) 等說法,都是在反映苗民大小规模的起義太多了。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的苗民大起義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史例。在有關這次大起義的史料裹,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統治下苗民所遭受的層層壓迫,更可以看到苗民的鬥爭精神,也可以看到滿清清政府殺、燒、搶掠和所謂‘防’‘撫’的殘酷與陰毒;也就自然地使我們要歌誦我們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使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毛主席共產黨無比的偉大。  相似文献   

7.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是中国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階段。這一次革命戰爭的取得勝利,不僅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二十年來的反革命統治,而且推翻了帝國主義一百年來在中國的統治。換句話說,這一次革命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這是中国‘历史的轉折點’。又因這一次革命戰爭的胜利‘發生在一个具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的國家內……發生在世界的東方,在这里共有十萬萬以上的人口(佔人类的一半)遭受帝國主義的压迫’,故‘不能不引起這些被压迫民族的歡欣鼓舞,同時對於正在鬥爭的歐洲和美洲各国的被压迫人民也是一种援助’,(毛主席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論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所以這一次革命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不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然而具有這樣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一次戰爭。將在我們的教學上要求达到一些什么目的?教學的重點应该放在那里?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願意提出个人的意見,以供參考。  相似文献   

8.
河北冀縣師範學校一位七十高齡的語文教師馬紫笙先生,被選爲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了,這不僅是他自己的光榮,而且是我們新中國全體人民教師的光榮。正如馬紫笙先生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個普通的教師居然能得到全省三千六百萬人民的信任,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榮譽。」 馬紫笙先生是河北南宮人。當他在滿清直隸高等學堂畢業的時候,正是人民反對封建統治、反對帝國主義壓迫鬥爭很激烈的時候,由於他討厭阿諛逢迎的生活。寧肯拒統滿清的委派(候補知事)而去做教學工作。「五四」以後,他初步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影響,時常寫一些鼓動革命的文章。「七七」事變後,他在冀南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這以前,許多地  相似文献   

9.
一、劉永福與黑旗軍目前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已經獲得了偉大的勝利,廣大的越南国土已經被解放了,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兄弟关系,是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他們共同反抗国外帝阈主义侵略和国内的封建勢力。溯自一八八五年法帝國主义宰割越南開始,中国人民就不断的協助越南人民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殊死鬥爭,其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史实,本文即以刘永福黑旗軍在越南抗法鬥爭作一個粗枝大葉的敘述。疏漏之處,一定很多,希望识者有以教我。 劉永福字淵亭。廣東欽州古森洞小峯村人。原籍廣西博白縣,本名义,最初在天地会吳亞忠的部下,領導農民軍反抗滿清。太平天國革命衰敗時,永  相似文献   

10.
现在把有關隋唐五代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狀况,給以簡括的說明,它對本學期初中中國史的教學或許是有點幫助的。如有不妥當的地方,請同志們指正。一、隋唐歷史發展的基本狀况 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就是我們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封建社會裏,當階級矛盾發展到尖銳的頂點的時候,農民起義便要爆發了,而每一次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總會給統治階級以一定的打擊,都或多或少的把歷史向前進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一李自成部將王剛在赫赫岩山建立山寨赫赫岩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吕梁山區內最險要鞏固的根據地之一,在山西交城縣西北境,交城縣志(一)稱爲黑黑煙山洞和三座崖相呲連。鄭西諦先生所影印的‘明季史料叢書’裏的‘交山平寇始末’,關於農民軍在吕梁山區的抗清鬥爭記載較詳,鄭先生對該書的說明是:‘交山平寇始末三卷,夏駰撰,康熙刊本影印,交山在山西太原府交城縣北,此書叙趙吉士蕩平交山諸“寇”事,論述明季史實者多詳南而略北,此獨叙北方遺黎之起義奮鬥事蹟,雖是官方文書亦可珍也’。現在僅根據夏駰所記參以方誌和雜記,試作初步考訂如次。  相似文献   

12.
十七世紀前半期的東林黨爭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逐漸成熟時期的社會上层——統治階級的政治分裂,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到來的條件之一。研究東林党爭是瞭解十七世紀中国社會的階級关係所必須接觸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企圖就明代社會的政治鬥爭與階级关係來說明這一問題的首要之點——东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一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反元人民大起義推翻蒙元在中国的統治後,明帝國建立了。明帝国的統治者從各方面加强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皇权的專制。同時也實行了恢復社會經濟及汉族文化习俗的措施。這一統一和集权的用帝國對蒙古進行了有效的防禦,同時也擴大了中國與週邊國家及南洋各地的政治的和經濟的聯系。公元十四、十五世紀頃的中國封建社會呈现了發展和繁榮。中國封建社會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進入了解體的過程。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明帝国国內土地兼併劇  相似文献   

13.
一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尚有幾十種少數民族,其人口約有四千萬左右。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者以及滿清政府、北洋軍閥和蔣匪幫對各民族進行殘酷的統治壓迫與挑撥,使各族人民長期過著極度貧困悲慘的生活,造成政治、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態。有許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更談不到識字和進學校,有些民族根本沒有學校或學校少得極可憐,據中央訪問團一九五一年調查:海南白沙縣五個村五百人中百分之九十九是文盲。一九五二年調查:湘西苗族自治區乾德縣五區文盲占百分之九十四。  相似文献   

14.
看到“對於高中本國近代史上册的幾點意見”,感到現在對於教科書的批評討論,是很需要的,這對於正在進行中的教科書編審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編者宋雲彬先生誠懇地鼓勵讀者批評,虚心地接受批評者的意見,這種態度是很好的。我也認為陳高衡先生的批評多是正確的。但教科書必需儘可能的力求正確,每一問題應該仔細研究反覆討論。爲着引起读者對於這本書討論得更仔細更深入,我再就陳先生所談的範圍,提點意見。陳先生第一點意見上說“應在鸦片戰爭的民族鬥爭性質上體現出與階級鬥爭性質的交錯關系”,這意見是對的。至於陳先生說“我們認為應該肯定地依據史實說明中國反動統治者的階級利害與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有着統一的本質。”這句話過於籠統,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存在着很複雜的問題。正當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時期的第二次鸦片戰爭當中,清朝統治者對外的態度,和第一次鸦片戰爭時期已有很大的不同。就在第一次鸦片戰爭時期中的中國統治階級中,也有抗戰派與妥協派的不同。(林則徐等在禁烟抗戰這一點上,是得到當時人  相似文献   

15.
我覺得初中中國歷史課本第一冊(一九五二年七月版)和第二冊(一九五三年一月版)關於中國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問題——農民戰爭問題和民族問題,在課本中都沒有按照它的重要性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來。一 農民戰爭問題 毛主席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囯共產黨」裏指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議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在中國歷史課本裏,沒有把這個精神體現出來。第一冊寫中國封建社會共六十七頁,而寫農民起義只占五頁,不只分量不夠,更大的缺點是沒有把秦末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與西漢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地表達出來。像課本裏敍述西漢「生産的恢復」一段中所寫:「秦漢交替時期,戰爭頻繁,人民死傷和流亡的很多,生産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恢復生産成爲當時的迫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問: 空想社會主義是怎樣發展到科學社會主義的? 答: 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産技術發展的結果一方面是資産階級逐渐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了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則造成了大量生活在極端贫困下的城市男女。因爲這種新興的無産階級,還很幼稚,無産階級和资産階級的鬥爭也就不很發達。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以聖西門,傅立業、歐文爲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就出现了。他们對新的生産方式——资本主義採取了極尖銳的批評態度。但却反對政治或鬥爭。将其希望完全寄託在說服或勸告統治事者來改造社會的方法上,因爲他们不了解社會發展的规律,不了解只有由無産階級争取解放鬥爭的結果,才能走上新的社會制度,因而他们将無産階級只看作没有歷史動力  相似文献   

17.
高鎮五先生河南清豐縣人,現任河南省新鄉師範學校的校長。他已是七十四的老人了,對人和藹熱情,充滿了樂觀主義的精神。他健康的面孔和銀白色的鬍鬚使人感到親切和敬愛。他從事教育工作已有五十多年。在舊社會,清朝科舉時代他在本村教私塾;廢科舉以後在本村教學堂;辛亥革命後,他到過濟南、太原、開封、汲縣、淮陽、保定、大名許多地方教書,做過師範學校的教員、級任、教務主任和校長等等工作。「回想起來,在舊社會雖然耗費了不少的心血,也培養了不少的學生,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一點地位!」他感歎地說:「在那時候反動統治者的黑暗統治,根本不願人民聞政治,更不讓人民問政治;加上自己也缺乏政治覺悟,雖然兢兢  相似文献   

18.
自總理主張三民主義,全國民眾,無不鼓舞歡欣,爭集於其旗下。革命軍自廣州出發以來,所向無敵,軍閥肅清,全國統一,軍事結束,乃由軍政時代而移人訓政時代,以黨義治國,鏟除軍閥时代之种种魔障,刷新中國之政治舆社會。雖然  相似文献   

19.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和颁佈了“關於改革學制的决定”,规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學制。這是一件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大事。中國有现代學校制度已五十年。一九○三年(光緒二十九年)满清皇朝頒佈了第一個中國學校系統,開始向资本主義國家學習。這一個學制在形式上是抄襲日本的。以後,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和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又兩次頒佈學制。前者仍繼續抄襲日本制度,後者改爲抄襲美國制度。一九二二年的學制,經過國民黨統治時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並且一直行到现在。五十年來,由於舊中國的社會性質所决定,這三個學制都和廣大的中國勞  相似文献   

20.
三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加速了革命的步伐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廣州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代表三十人,代表着黨員四百三十二人。毛主席出席了這一次大會,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委員。大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問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投降主義倾向,認為资產階級民主革命應該由資產階級來領導,‘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無產階級只能站在消極的幫助地位,而不必爭取革命的領導權。以張國燾爲代表的關門主義傾向,認為共產黨不應當與國民黨合作,只有工人階級才能革命,國民黨是不能進行民主革命的。大會批駁了這兩極錯誤倾向,决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聯盟,同時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和政治上的獨立。毛主席在這次大會上堅持了正確意見,反對了右的和‘左’的錯誤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