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字除作代词用(如“诸位”)外,通常作“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来用,还有个别地方作为语气助词(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两个语气助词连用,意为“大概”;又如《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和“诸”都无实义,两个句子意为“日月照临下土”)。  相似文献   

2.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3.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4.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5.
§“以”(古字作“吕”)是古汉语的一个常用字。在古籍中,“以”字最大量的用法是充当虚词,即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可作语气助词。其实,“以”本是一个十足的实词,即动词(由动词意义引申,也可作名词),它的动词用法在古籍中并不罕见。《说文·已部》:“吕,用也。从反已,贾侍中说:己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解释道:“用者,可施行也……巳主乎止,吕主乎行,故形相反……今字皆作‘以’,由隶变加人施右也。”《诗·邶·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郑笺指出“以”是动词“用”义。《诗·周颂  相似文献   

6.
小幽灵和他的老朋友乌乎·舒乎(一只猫头鹰)坐在树权上默默眺望着对面披着皎洁月光的美丽小城,小幽灵发出了一声长叹:“可惜,我只能在月光底下看到这座小城,从来不是在白天!”颇有见识的乌乎劝说道:“亲爱的朋友,我们不适合白天!”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奇  相似文献   

7.
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当孔子询问曾点的志向时,曾点在“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之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了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句,课本只注:“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教学参考书译文中写道:“……去沂河里冼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和翻译值得商榷: 首先,从字面来看,“浴”这个字,除了“洗澡”之意外,在古代,还有“浴德。之意。如《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先进》中,有孔子与曾点的一段对话,摘录如下:(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中“风乎舞雩”的“风”,古今注家基本上都注为“风凉”或“歌唱”,尤以前者为多。尽管历代所注,文字稍有出入,但就其词义而言,似无例外。这两种注释,表面看来似乎都说得通,实际上都不妥。  相似文献   

9.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0.
“杏林”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神仙传》)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杏坛”相传为孔丘讲学处。《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附会杏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  相似文献   

11.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下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先秦]《国语·晋语》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与研究醉人的绿惊人的变一一王烈丁耀庭(1.3)《结婚现场会》的细节描写~·……苏顺刚(1 .4)《警察和赞美诗》的艺术特色“·…蒋兆祥(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二’二“·····……刘松梧(1.10)《听潮》教学两题·”······“·”·……傅德眠(1.11)举事征义借贺为戒·”····~··一钮伟国(1,13)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设计 ‘:..‘’“’”’二’二’二“·“·“··…”:.…李新梯(1.9) 《天山景物记》组织材料的特点…刘德辉(1.16)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艺的心理功能,先秦学者曾有过不少深刻的论述。《荀子·乐论》云:“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荀子认为音乐具有探索人们立身处世之本——伦理道德以及感情、情绪变化的功能。这里的“人”,既指演奏家、歌唱家,也指社会上的一切人,正如《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说的,“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  相似文献   

14.
可笑星     
了不起的人主考人:“告诉我,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活着,你认为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考生:“是的,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极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无论怎样,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能活400多岁的人。”可笑级别:○··(○··(○··(○··(地理考试妈妈:“你的地理是怎么考的,你说说看。”儿子:“一道试题里问美洲在哪里,你想想,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哥伦布呀。”可笑级别:○··(○··(○··(难怪舅舅:“比格这次历史考试考得怎么样?”母亲:“很遗憾,成绩很不理想。可这也不能怪他,试题问的全是这可怜的孩子出生以前的事情。”可笑级别:○·…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  相似文献   

16.
玉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是最喜爱美玉的民族。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诗集《诗经·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瑶”、“琼瑶”、“琼玖”皆为美玉的名字;《诗经·齐风著三章》曰:“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琼华”、“琼莹”、“琼英”皆为美玉的光色。《郑风·有女同车篇》:“佩玉琼瑶”,“佩玉将将”;《秦风·终南篇》:“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的那样:“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王化行南国与周人经营江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文王的政教,化行乎南国之说,始自毛诗诗序。诗序在解说《诗经·周南、召南》时说:“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汉广、汝坟》序,始言文王之化,《召南·甘棠、行露》以下序,始言召伯之教,文王之政。“《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相似文献   

18.
可笑星     
个性化早餐有三个人到早餐店买早点。第一个人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黄。”老板就照着煎了一个蛋。第二个人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白。”老板也照做了,但是已经有点不耐烦。轮到第三个人,老板就不客气地问他“:你呢?你的蛋不要什么?”第三个人有点胆怯地说:“我……我不要蛋壳!”可笑指数:·○·(·○·(·○·(·○·(·○·(岂有此理吉米报名参加了一个减肥训练班,教练要他在训练时穿宽松的衣服。“岂有此理!如果还有宽松衣服穿,我还来报名干吗?”吉米生气地说。可笑指数:·○·(·○·(·○·(天天来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一)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课本,把《醉翁亭记》中的“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释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我认为课本中的这条注释不准确。《说文》中,“颓”本义是首秃。首秃则无发,故引申为“落F、崩塌、倒塌”等。“水颓以绝商颜”(《史记·河渠书》),这里的“颓”是“落下”之义。“泰山其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礼记·檀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并颓坦。”(附丹亭·惊梦》)这里的“颓”则是“倒塌”之意,又引申为“衰败、垂老”等…  相似文献   

20.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