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星 《出版参考》2006,(35):37-38
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朱自清、俞平伯等合办的<我们的七月>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郑振铎的注意.这位一向很少关心中国现代画家的郑振铎以为:"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它带到一个诗的境界,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谢无逸作,咏夏景)为尤深.实在的,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诗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图了."(<子恺漫画>郑振铎序)自此,郑振铎便记下了丰子恺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永远有多远     
唐聪 《湖北档案》2005,(5):30-30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歌碟.那张歌碟是红霞送给我的,里面有一首我和她共同珍爱的歌《永远有多远》。红霞是我的堂妹,一个聪明俏丽的女孩子,有着明螺的笑容和坚韧的性格;她是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车祸中离开我们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那首歌,那首我和她部非常喜欢的《永远有多远》。  相似文献   

3.
吴平  向敏 《中国编辑》2015,(2):80-83
1922年创刊的《儿童世界》被誉为"中国儿童报刊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而且是郑振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主编的第一份杂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虽然郑振铎担任主编仅一年时间,但是在其精心培育下,《儿童世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并获得儿童读者的青睐,为日后跻身少儿"名刊"奠定了基础。文章试图从编辑视角对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备忘     
非常言论 有人说《红高粱》是我最好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印象分。要把《红高粱》和我现在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其实我们是比原来拍得更好了。只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红高粱》给人的冲击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就好像歌手,人们只会记得那首成名曲。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 ——张艺谋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全集》,总字数逾900万,计20卷。这是郑振铎的新文学创作、学术专著及各种译介文字等首次一起结集出版,为系统全面研究郑振铎一生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极大便利,是郑振铎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牛僧孺的《玄怪录》,长期以来未见传本,《四库全书》只在存目里著录了一卷残本。因此郑振铎先生曾据《太平广记》辑录得佚文三十三篇,汇集出一个残本,刊于《世界文库》第十卷。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图书馆见到了明陈应翔刻四卷本《幽怪录》(幽字,宋人避玄字而改),书中收故事四十四篇,与《百川书志》所载相符,惊喜不已,就抄出了一部分它独有的佚文,准备校补。过了十几年,我才把《玄怪录》全书进行了校点.交中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8,(12):53-53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为16开,由上海文学社编辑.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文学》月刊系郑振铎主编。傅东华、郑振铎、郁达夫、茅盾、胡愈之等担任编辑的文学刊物。后改为王统照主编,上海文学社发行。鲁迅、茅盾跻身于十人编委会行列。在《文学》月刊创刊号上.鲁迅一改以往只署化名的做法.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9.
丰子恺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好漫画。画面上,靠窗一张桌子,桌上一壶茶,几只杯子,竹帘卷到一半,看得到窗外一轮细细的新月:题画是宋人的句子: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相似文献   

10.
一 丰子恺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好漫画.画面上,靠窗一张桌子,桌上一壶茶,几只杯子,竹帘卷到一半,看得到窗外一轮细细的新月.题画是宋人的句子: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相似文献   

11.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12.
诗的联想     
郝德 《天津档案》2006,(11):63-63
李益是我所喜欢的诗人,之所以让我喜欢,大约就是因为他的那首《喜见外弟又离别》。诗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郑振铎从二十岁时主编《新社会》开始,在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中,虽然几经坎坷,几易其职,当过杂志主编、大学教授、作家,直到解放后担任了政府机构的领导职务,却始终未曾脱离过编辑工作。可以说,编辑工作成了父亲生命之歌中的一个主要乐章。走上编辑工作的第一步主编《新社会》父亲编的第一个刊物叫《新社会》。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它了,可是,在六十多年前,它曾是北京出版的一份很有些影响的社会科学杂  相似文献   

14.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国民党无锡县党部,逼我填《共产党员自首书》。我当时根本不是共产党员.连共青团员都不是,我怎么能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就等于背叛党,我怎么能背叛党?但当时国民党无锡县党部却逼得很紧,先是传讯我,把我叫去训话,发给我空白的《共产党员自首书》让我填。我不填,就叫我把它带回家,想好后再填。我仍不填,就派特务来纠缠,三天两头要我交出《自首书》。我当时正在读高中,不愿抛弃学业,采取拖延战术。后来他们对我说,再不交出《自首书》,就“不客气”了。我知道拖不下去了,再不填,就要逮捕我。我不得不在这年的10月,带着空白的《自首书》,逃往上海,把它交给了我认识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1920年7、8月间,我父亲郑振铎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父亲和耿济之把其中的25首诗都读  相似文献   

17.
读了胡展奋同志发表在《新民周刊》上的特稿《湘鄂赣血吸虫惊悚调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惊悚”。我真恨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只道是有了伟人毛泽东那首《送瘟神》诗里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华夏的血吸虫皆已销声匿迹,谁知它在湘鄂赣地区竟然是那么嚣张:“天放亮了,当田鼠、野兔、家犬和耕牛都挺着大肚子,晃荡着腹水从我们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李安的色与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戎 《新闻世界》2007,(11):33-34
《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她只是把它区分;它原来应该是个句点,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我觉得,应该按照她的意愿做一个区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8,(4):47
爱得华.菲舍尔在1983年2月的.《圣母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斐济的麻风病人的故事。那个病人的双手已经扭曲,但他仍然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艺术家。他说:“我把我的病看成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如果不是因为它.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