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千变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新闻。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新闻都能被发现,都能被客观地报道,都能被深刻地揭示主题。大量的一般化的新闻在各种媒体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在数码相机普及的时代,新闻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谁拿起相机,甚至用手机,都能拍出成像品质很不错的照片.就像书法,人人都能书写,甚至会被轻易地表扬,但要成为一名书法家,能被专业领域所认可的还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问及我这个从事新闻摄影15年的专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有没有秘诀?我说有.所谓秘诀就是行业的规范,我们似乎知道却常常忽略的常识而已.  相似文献   

3.
干了好几年记者了,长进总該是有的。当然每篇新闻都能写得讓讀者叫好,自是不敢如此妄想。但不论怎样的新闻,总算都能提笔写来了。每个月争取被采用个百分之八、九十,怕也并不比登天还难。  相似文献   

4.
尤立宪 《新闻窗》2011,(4):61-62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被最广大人群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就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很强的时效性,其中大部分都关于人的生死存亡,是受众急于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当时我们几位同学在《辽宁日报》实习,每次采访写作时,实习老师都叮嘱我们:最好换个写法!能不能换个角度?三十年了,每每采访归来,我耳边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换个写法,换个角度!换个写法,说白了就是换个角度。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或同样的报道任务,要想准确而深刻地反映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写出独家新闻,就必须下苦功夫研究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换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报道是把新闻照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报道形式.文字说明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摄影报道的成败.关于照片的功能,国内外都流引这样一种说法:照片是一种"万能的语言"、"国际的语言",它冲破了国界,使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都能看得懂.这种说法也被不少从事新闻摄影的人所接受,乃至导致一种偏向,即只重视拍照而忽视了文字——图片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毕竟不同于艺术摄影,它要提供人们的是明确无误的客观事实.即使是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离开了文字说明,观众也是无法理解它的主题和具体内容的.当然,新闻摄影主要是以形象来反映新闻事实,但这并不意味  相似文献   

7.
<正>可能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素材经常有,好新闻不常有。写出新闻好稿有两个前提,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观察力,二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此新闻工作者的笔下才能迸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精品来。1.好新闻要有观察力现实生活中,新闻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迅速发现,抑或是发现了,也不能把握住这则新闻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介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作之中,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一再被提起,新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因此被论者频繁地谈到.其中的许多议论,都没有准确而科学地使用这一对概念,从而导致了其最终结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它与习惯性思维方式相对.新闻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要打破惯用的思维套路,不机械地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简单的再现,而是打开思想的闸门,对新闻事实进行"前后延伸",在保证本质真实的前提下,探索出同一件新闻事实中蕴涵着的,他人应知未知的新闻价值.这种思维指导下写出的新闻,无疑会比人们看惯了的一般再现式新闻更吸引人.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被新闻包裹着的世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甚至手机,都在前所未有地给我们提供新闻;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时政、财经、社会、文化、体育,甚至八卦,汹涌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制作、发布.在媒介发达、信息泛滥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人们在消费新闻时,更多地趋向信息,还是更多地趋向娱乐?  相似文献   

11.
<正>民生为社会之本,电视民生新闻更是任何一家电视台都着力打造的拳头产品。让那些数不胜数、纷繁复杂的民生新闻都能在观众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新闻编辑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个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组团式编辑是其中事半功倍的一个重要渠道。何为组团式编辑?简单地说,就是抓住重点、关注热点,将涉及某个或某类新闻事件的多条新闻打捆编辑播出。可以是一期节目中的多条新闻的组团,还可以是多期  相似文献   

12.
周骥  忻志伟 《新闻实践》2012,(2):81-I0001
生动、简洁、精炼、准确——这是几个经常被用来形容优秀新闻作品的词汇,也常常被视作是对新闻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看似简单的词语。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每篇报道都能“达标”。也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新闻作品的基本价值取决于原始的自然的信息质量,那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能使新闻价值得到有效地延伸与拓展;如果说原始的自然的信息是新闻传媒的肉体,那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足新闻传媒的灵魂。因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理应旗帜鲜明地把导向性视为新闻价  相似文献   

14.
老一代的新闻家将过去传统新闻采写手法以及新闻文本的形式一起统称为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年代中,新闻传播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在当前网络化新闻传播这一环境里面,这些武艺一直都被看成新闻业务最为基本的功力,很多武艺都有自己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这对于新闻采写来说是一种挑战,新闻记者更加需要扎实的功底,并且需要采取新方法来将自己职业能力以及素质提升,本文中,笔者就对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探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媒体大步向新媒体进军的过程中,互联网产品思维是传统媒体转型、网络新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互联网产品思维下,新闻本身成为了一种产品,而新闻受众被视为产品的用户.  相似文献   

16.
胡正强  孙旸 《青年记者》2012,(31):53-54
新闻失实的原因不一,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质疑精神则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什么是质疑精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质疑精神被广泛地用来指面对大千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提问的态度。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结果,受限于人类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认识要达到科学准确,质疑就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  相似文献   

17.
1987年和1988年,我写的两篇短新闻分别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三等奖和全国科技报优秀作品三等奖。区区“三等奖”本不值一提,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则新闻,一则题为《牡丹村持之以恒建设规范化农田》,另一则题为《新淤村提水养鱼改造低产农田获得成功》,写的都是小小一个村的事。但都有幸登上了同一家报纸——《江苏农业科技报》的头版头条,而且都能被推出去参加评奖。是不是多数新闻单位都看重“村级新闻”?恐怕不见得。笔者学习写稿近三十年来,这样的事碰到过不止一次:有时采写一个乡或一个县属工厂的新闻之后,就教于县里时常用稿的高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省以上报纸、电台没把握,一个乡的稿子打不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思维是一种职业思维习惯,具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在知识概念上,他能够抽象出受众需要、政治需要、媒介特点、社会效果、记者报道能力等诸多共性问题,并知道新闻报道操作流程上各个环节的规律。在新闻实践上,面对任何一次具体的报道活动,他都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向盘”,凭借思维习惯就可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9.
由于术语相似,人们易于把"报告文学"和"文学新闻"看做同一类型.但考察下面例子:斯维纳亚·亚利塞维奇和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她们都于苏联和后苏联的文化氛围中写作,也都被称作"文学性报告"或"报告文学"(莱特·尤利西斯)作家.然而他们的写作给文体研究留下一个问题:正如本文将大概论述的那样,她们都身为记者,其写作却有明显区别的.亚历塞维奇的文字呈现叙事性和描述性模式,曾被定性为"叙事-描写性新闻",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文学新闻的美国式传统.(哈索克,"黑暗和暴风雨"263-64).事实上,在凯瑞尼和亚古达的选集中,亚历塞维奇就明确被列入文学新闻作者中.另一方面,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作品则以引申思辨性阐述见长.那么,两位同被称为报告文学作者的记者,何以只有一个被定性为文学新闻作者呢?  相似文献   

20.
论新闻资讯化与资讯新闻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资讯新闻化和实用服务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已经很清楚地看到,资讯新闻化会使新闻固有的特色与基础慢慢被有意无意地掏空,商业性内容将难以避免地侵入,新闻的专业理想、使命、责任将无所依凭.但资讯新闻化和直接、实用服务化所损害的,肯定不会只新闻一域,因为新闻既已不存,资讯又将化为何物?严格区分新闻与资讯、新闻服务与资讯服务,不仅是利于维护新闻专业性,也有利于实现资讯的优效传播,同时对维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