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施勤勤 《快乐阅读》2011,(18):69-70
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构成一种抗体,阻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影响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种"离心力",是影响教育的严重心理障碍。笔者试图根据其产生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寻求有效对策,来预防和削弱中学生的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谈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姜牧人逆反心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偏向。从其作用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最常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就是消极逆反心理。消极逆反心理的存...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人们对于直接刺激的事物所作出的同正常状态下性质相反的反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反控制心理。它不仅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壮年人、老年人身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不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辩证分析,认真地研究,对它实行合理的控制。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越是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甚至有意疏远;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等.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消极作用,分析其成因,探究防止逆反心理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面对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要认清其实质与心理构成,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很多人误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事实上,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而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它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究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客观两大方面.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积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加以引导和利用;对于消极的逆反心理,应在具体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现象一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害,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一定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初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作为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找出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这已成为我们工作议程中不…  相似文献   

12.
韦丹华 《广西教育》2009,(15):43-44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中职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大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区分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对于消极的逆反心理应在具体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教育和调适。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究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客观两大方面,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积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加以引导和利用,对于消极的逆反心理,应在具体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心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比较迅速且富有多变性。一旦心理失去平衡,首先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烦闷、焦虑和反感的情绪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是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发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它直接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发生冲突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中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逆反心理会表现得较为突出。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得到疏通。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是根据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来探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18.
龙莎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188-190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它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转变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教学"。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逆反心理的一些表现、它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然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揭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重点介绍了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了防治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逆反心理也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可以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大学生摆脱逆反心理的困扰.  相似文献   

20.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与专注性,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即负效应),往往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妨碍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常常妨碍实验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