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张继科在201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最后3场比赛的实战录像分析,对他的反手拧拉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发现: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为乒乓球运动员反手接发球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不仅丰富了接发球技术同时也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反手拧拉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改变了原来接发球以摆、劈为主的防守型接发球技术,由控制技术向进攻技术上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攻。反手拧拉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手拧拉技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代表世界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王皓的直板反手拧拉堪称世界一绝,但随着逐渐被大家适应,他不得不在原有的接发球手段上改良创新。本组图所展示的就是王皓在反手台内拧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超强的手感吸短球的接发球技术。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3,(7):96-97
上篇中我们看到了樊振东在接发球时采取了反手拧拉外斜线,而在面对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时,他又选择了什么样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乒乓球世界冠军张继科右2/3台运用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拥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且在战术合理运用的情况下,能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张继科右2/3台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右2/3台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此范围内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6.
以反手拧拉台内球接发球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以第51、52届世乒赛冠军张继科比赛中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情况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该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在处理台内下旋球发球时与传统的接发球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争取主动,抢先上手,变被动为主动;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是张继科主要的接发球技术,使用该技术时回球质量高,球的弧线低、速度快,已经成为他获取近几届世界大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在高水平竞技乒乓球比赛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也为基层乒乓球训练和业余乒乓球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中,接发球一方多数采取控制和调动的手段来回球。王皓的直板横打技术非常出色,尤其是他台内球的反手侧拧技术具有很大的威胁。在2007年世界杯和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中,王皓通过接发球直接用反手侧拧给柳承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从而连续两次大比分战胜对方。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中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王皓、张继科反手接发球技战术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总结出两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反手接发球技战术使用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两人进一步在世界乒乓球大赛中夺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中国乒乓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4,(12):82-83
最后一组是许昕直接通过直板横拉得分的技术图解。许昕击球时在击打和摩擦的配比上进行了调整,把球拉得很薄很转,使对方没有准备,直接得分。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在决胜局9:7领先时,接发球用了一板正常拧拉,被马龙算到后直接反撕得分;随后到9:8时,张继科改变了拧拉的节奏和方式,出手时,通过前臂的迅速制动,把球吃在了球板上,拧出了一板高吊弧囤球,马龙没有防备,直接失分。许昕的这板球与张继科在9:8时的拧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三段技术统计法对王皓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以期找出其失利的原因,并由此探讨王皓在技战术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马琳对王皓的发球控制严密,使王皓发球后难以上手,造成发抢段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抢攻段技术新顺,积极主动,表现出色,但接发球手段略显单一。相持球中正手对拉和反手横拉失误过多,打关键球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三段技术统计法对王皓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以期找出其失利的原因,并由此探讨王皓在技战术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马琳对王皓的发球控制严密,使王皓发球后难以上手,造成发抢段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抢攻段技术较顺,积极主动,表现出色,但接发球手段略显单一.相持球中正手对拉和反手横拉失误过多,打关键球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2.
发球要够胆     
发球在乒乓球中是唯一一项能够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技术,其作用非常关键,但时下反手台内拧拉的技术非常具有攻击性,代替了许多接发球的技术,提高了接发球的质量,甚至将接发球的优势扩大并明显超越了发球。为了破解反手拧拉的技术,在现在的高水平比赛中大家经常能看到运动员偷袭急长球。这项技术带有很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男子比赛来说。一旦意图被对方识破,后果将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分析乒乓球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接发球战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乒乓球“3段分析”等方法对马龙、樊振东、许昕在决赛中接发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得出,接发球线路上以中路为主,落点上以底线长球为主,近网短球为辅。接发球进攻技术上以反手拧拉为主,控制技术以摆短为主,第4板接发球进攻技术以正手、侧身拉、冲为主,控制技术以正反手贴、档为主。  相似文献   

14.
王翔 《新体育》2024,(8):10-12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直通赛周启豪比赛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周启豪的技战术未发生变化,整体战术风格偏硬朗,中台相持敢于搏杀,但适应变化的能力欠佳;发抢阶段,周启豪发球后的正手抢拉得分率较高,高于反手的得分率;接抢阶段,正手抢拉得分率最高,反手拧拉使用最多,得分多但失分也多,且以出台居多;在相持阶段,使用率较高,但整体得分低于失分[1-5]。  相似文献   

15.
到正手位击球后的还原要彻底强化 “还原”这个词在乒乓球运动中是一直被强调的,日语中通常称作“返回”,在展开不规则的相持球时,边预测对方的回球线路边做还原动作的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下图是张继科在多特蒙德世乒赛中与波尔交战的画面;.对于波尔发到自己正手位的台内短球,张继科把右脚重心转到台下,准备使用反手台内拧拉来进行接发球.击球后,他立即还原到了反手位,对波尔的正手拉球使用了反手反带回球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经典战例     
《乒乓世界》2013,(6):88-97
第一局 6:3—7:3》》》王皓反手连续拉,张继科反手防守得分 在半决赛中,如果王皓这么连续进攻马龙,马龙可能会选择强行侧身,那正手的空当就会露出来。但是张继科的反手能扛住,敢于和王皓强强对抗。王皓进攻时他可以防守,王皓稍微弱一些,他就可以转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乒乓球男队4名优秀队员近年来国际国内大赛录像分析,对其在比赛中接发球轮的技术组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中国男队4名主力队员存在接发球战术主动失误较多,接发球过"凶"的现象;连续攻战术中正手单面连续攻使用效果较其他方式更好;反手连续攻的技术组合得分率较低;一般相持和强相持战术的得分率较高,被动相持的得分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期名将赏析是关于许昕的技战术图解,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锦标赛上作为上海队的第一主力,带领球队时隔15年后,再次问鼎男团桂冠,这四组图都是许昕在全国锦标赛上的实战图,没有到现场的读者可以在这里一饱眼福。第一组是许昕接发球直接用反手拧拉上手后,快速衔接反手撕的套路。许昕是继王皓之后,又一名将直板的反手横打运用得非常流畅的运动员,虽然他还没有像王皓那样厚实的相持能力,但凭借左手持拍这一优势,他的直板横打已经越来越有威胁。  相似文献   

19.
储进忠  李超 《乒乓世界》2012,(7):112-113
没有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就没有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目前世界乒乓运动正朝着凶狠、主动、变化的方向迅猛发展,其中近几年发明并得到完善的反手拧拉技术已经成为接发球的主要进攻与得分手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显示出较强的威胁性。但反手拧拉技术在处理正手位短球时,由于其移动幅度较大,往往会给反手位造成很大的空当或漏洞,又因为受到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横板正手一直无法拉出和反手拧拉一样有威胁的球。尽管国家队教练早就提出了正手拧拉技术类似的设想,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和训练,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运用Simi Scout软件对樊振东在2014~2015年参与的20场比赛中接发球拧拉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樊振东接发球拧拉力量大、旋转强、速度快、落点刁钻,使用率非常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全台全方位的拧拉,接反手位短球时拧拉使用比例最高,落点主要以对手的反手位为主;但在拧拉时发力狠、动作大、还原稍慢,且线路较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