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刘淑华 《传媒》2019,(11):78-80
"无纸化"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实践的一大特征,人们用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数字技术悄然改变原有阅读生态版图,它丰富了媒介阅读文本,拓展了阅读空间,增强了阅读体验,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新型阅读正成为趋势。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生成的网络平台是非人性化的技术,它传递和影响着由其所生成的数字阅读,其背后的技术逻辑正在改变读者对于传统阅读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无纸化"的阅读方式对人类思维产生的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李杭 《图书馆学刊》2013,(10):6-7,117
阐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发展现状,在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实现“异质互补”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崔芳  叶丽红 《兰台世界》2017,(12):78-81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兴起的新媒体也飞速发展,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传统的阅读也逐渐被数字阅读所碾压,给阅读带来颠覆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文字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形态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从阅读理解和记忆保持层面研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材料,相比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更倾向于跳读和略读;在理解认知方面,两组对于简单信息的处理加工表现无差别,但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在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表现逊于纸质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较弱。研究揭示,在数字环境中读者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获得阅读理解效果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王芳 《兰台世界》2017,(16):77-7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形式逐渐形成,并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因而数字阅读低龄化成为普遍现象。通过对数字阅读低龄化的现状、数字阅读与纸本阅读的比较分析、业界对于数字阅读与纸本阅读关系的不同声音及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介技术发展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场景与体验,同时助推数字化社交阅读现象的出现。与传统个体化阅读模式不同,数字化社交阅读是以社群为纽带的观点分享和情感体验过程。当阅读由认知收获转向情感彰显,且以社群作为其关系延伸的具象化呈现,极易导致阅读重点由内容转向形式。这种转向解构了阅读原本的公共属性,进而引发数字阅读的诸多问题。面对数字化社交阅读背后的社群兴起,如何从形式维度重新探寻阅读公共性的重构路径,促成数字时代阅读的公共参与及读者内在情感的满足,实现数字阅读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全民阅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比较有声阅读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在阅读效果及认知负荷上的差异,为不同场景下阅读方式的选择及阅读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过程]运用对照组实验方法,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借鉴PISA阅读理解测评框架编制问卷测试阅读效果,利用NASA-TLX量表对认知负荷进行测量。而后通过描述统计与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 /结论 ]有声阅读在简单记忆阅读效果上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没有显著差别,但在深层次阅读效果层面不如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有声阅读的体力负荷与受挫负荷显著高于纸质阅读,有声阅读的努力负荷显著高于数字阅读。据此提出不同阅读方式的适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深阅读是多学科讨论的热点概念,当前社会面临“深阅读危机”,促进深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核心任务,但至今未见对深阅读的明确界定和具体阐释。现有研究对深阅读的理解主要有三个维度:与信息获取相关,与感受相关,与交流相关;而“参与性”是深阅读的基本属性。鉴于深阅读既是主体的参与行为,又是外部环境的作用结果,本文根据“生成认知”理论将深阅读定义为:读者这一具有心智能力的有机体与适合其条件的阅读对象相遇,在适宜的情境下产生积极的行为动力,进而发展而来的高参与度的阅读行为。文章剖析了深阅读对读者和社会的当代意义,认为数字时代深阅读的意义在于其具有“复合”价值,而新文本、新读者、新环境召唤着新型深阅读,应以创造相遇、丰富体验、回归对话为导向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图1。参考文献 53。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数字阅读正以其快捷、便利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纸媒的阅读体验,全民阅读开始迈进微读时代.文章基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分析1999-2014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变迁,围绕"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争议,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融合互补、纸本阅读情结培育、完善经典阅读制度推广和创新阅读形式着眼,提出促进国民阅读的举措,以期推动全民大阅读、深阅读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当阅读迈入数字时代,阅读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多维的学科视野下探寻阅读本质,目前学界已形成了身体说、体验说、文本说和解读说四种观念的蓝本;从历时性的维度看待数字技术深度浸入人类社会后给阅读本质带来的挑战,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关于“阅读是什么以及它为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各家争鸣中,重新探索这一理论命题,提出阅读的本质是一场与世界的交谈。以“交谈”的理念看待阅读,数字技术的偏向在“人—技—世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安置和匡正;交谈作为阅读可供性,为读者提供了从信息获取通往知识生成的路径;交谈作为反馈方式,承担着阅读从文化圈层到共同体构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8,(4)
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和计算主义不仅是认知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假设,也成为当今促进全民阅读、建设智慧书城的重要科技支撑。由于认知系统在生理、过程和结构上的复杂性,人们对阅读特别是数字阅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采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可以用数据分析、控制实验、眼动追踪、脑功能成像等方法开展阅读研究。文章提出认知行为视角下建设智慧书城的建议,即人工智能荐书、虚拟现实阅读、开放在线生产和知识系统建构,以期推进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模式。通过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厘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特征,为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聚类为阅读偏好、阅读理解、阅读体验3个方面,因而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国外文献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眼动追踪法以及脑电法等方法来研究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特点和差异;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利弊,认为在数字时代,两者应互为补充,并提出对我国相关研究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诸廉 《出版科学》2021,29(3):92-101
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数字阅读,本质上是通过获取读者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的神经数据,实现数字出版从创作、阅读、发行到传播全过程的科学研究.本文梳理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技术方法与多领域的研究应用,以及当前在数字阅读体验、效果、过程、机制研究四个方面应用的现状与不足;进而围绕数字阅读研究中读者偏好、作品优化、发行预测、传播规律四大难点问题,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构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数字阅读研究框架,以期打开"黑箱",探索"神经出版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元化阅读媒体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方法和阅读认知能力。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以学龄儿童为被试对象,对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究阅读媒介对各项阅读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以及儿童在自然条件下使用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进行阅读时发展性阅读障碍发生率的差异,为发展性阅读障碍阅读干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阅读媒介会影响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数字媒介环境下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纸质媒介环境。采用数字媒介阅读时,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能力比纸质阅读时的表现逊色,汉字识别能力、同音语素能力、多义语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实验还发现存在一类儿童——数字媒介性阅读障碍儿童,他们在纸质阅读时并未表现出阅读困难,而在数字阅读时表现出持续性阅读困难,该类儿童的汉字识别能力、语素能力、语音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均受到数字媒介的影响。图2。表6。参考文献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意义]数字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研究为揭示内部发生机制提供方法。系统梳理该领域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阅读心理活动和认知功能,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 ]收集247篇国内外认知神经领域的数字阅读研究,结合已有认知理论,构建数字阅读认知机制框架模型,进而对所收集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论 /发现]数字阅读认知过程包含注意吸引、识别聚焦、关联推理、学习建构四个阶段。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追踪的应用,能够求解阅读大脑的运行机制。当前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套分析数字阅读认知过程和神经指标的适用方法,但对感官交互影响、脑区功能连接、交流互动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创新/价值]从认知过程到神经基础,较为全面地刻画数字阅读认知机制,并分析已有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研究界对数字阅读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分类、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处于模糊和凌乱状态,本文厘清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剖析了“数字阅读”的定义、同义概念与子概念,提出“在线阅读”与“离线阅读”两类划分是较好的分类方式;探讨了在线/离线阅读的四个特征,包括阅读内容、文本呈现方式、阅读方式和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纸质阅读虽然能满足读者在阅读深度和阅读习惯方面的需求,但数字阅读,尤其是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数字阅读,在阅读广度和阅读成本方面更具优势,能利用科技手段缩小阅读的“贫富鸿沟”,因而成为全民阅读重要的助推力和新阵地。本研究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从“用户价值导向”探索个人价值视角下用户从传统纸质媒体到数字阅读媒体转移的动机。研究表明:用户从传统纸媒转移到数字媒介情景阅读时,更多的是受到功能性价值、机会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以及情感性价值的影响,其中,对情感性维度的关注已超过功能性维度;与价值维度匹配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类层面,已延伸到环保意识层面。研究揭示,随着读者价值观的改变,阅读行为动机也有了新的变化,需要对数字媒介相关的资源、产品及系统的设计、服务等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图3。表5。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19.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与个体认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阅读的认知表现出无限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认知导向的全民阅读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趋于个性化与分众化,知识内容供给效能得到大幅提升,阅读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这里讨论的“书”和“读”,指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及那种全神贯注、身临其境的“深度阅读”。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时代,鼓吹阅读纸质图书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不过,正是因为数字媒体的来势汹汹,“读书”才变得急迫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